
饥荒。飢,通“ 饥 ”。《百喻经·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昔 乾陀衞国 有诸伎儿因时飢俭,逐食他土。”
饥荒。《三国志·魏志·蒋济传》:“ 景初 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穀饥俭。”《晋书·怀帝纪》:“百姓饥俭,米斛万餘价。” 唐 罗隐 《秋江》诗:“兵戈村落破,饥俭虎狼骄。”
“饥俭”是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历史文献中主要被解释为饥荒,即因粮食短缺导致的灾荒。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释义:
基本含义
“饥俭”中的“饥”通“飢”,指食物不足;而“俭”在此处并非指节俭,而是与“歉”相通,表示收成不好。因此,该词整体意为因灾荒导致粮食短缺。
古籍用例
与“节俭”的关联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拆解为“饥饿+节俭”的组合,但根据古籍用例和权威解释(如汉典),这一解读可能属于误传。实际用法更侧重于描述灾荒状态,而非节俭行为。
异体字与通假关系
在古籍中,“饥”常写作“飢”,如《百喻经》中“飢俭”即同“饥俭”,两者为异体字关系,均指向食物匮乏的灾情。
“饥俭”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的饥荒现象,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辞书。
《饥俭》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因为生活窘迫而节衣缩食、过着艰苦节俭的生活。
《饥俭》的拆分部首是食(饣)和人(亻),共包含7个笔画。
《饥俭》最早出现在《楚辞·王逸颂》中,其引申义也可以追溯至《诗经·邶风·击鼓》中的“饭疏食饮水。”
《饥俭》的繁体字为「飢儉」。
古时候,「饥俭」有多种不同的古体字,如「饑儉」「飢儉」「飢嗛」等。
1. 生活窘迫时,他不怨天尤人,始终坚持饥俭持家。
2. 在那些年,我们一家七口过着饥俭但幸福的日子。
饥寒交迫、饥不择食、节衣缩食、饥肠辘辘、食不果腹
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贫困朴素
奢侈浪费、铺张浪费、挥金如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