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枯的意思、童枯的详细解释
童枯的解释
光秃枯竭。《周礼·天官·司书》“以知山林川泽之数” 汉 郑玄 注:“山林川泽童枯则不税。” 贾公彦 疏:“山林不茂为童,川泽无水为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山木枯悴,鞠为童枯。”
词语分解
- 童的解释 童 ó 小孩子:儿童。童工。童谣。童话。童心。童趣。童真。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童儿。 没有结婚的:童男。童女。童贞。 未长成的:童牛(没长角的小牛)。 秃:童山。头童(喻人秃顶,如“童童齿豁”)。
- 枯的解释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没有了:干枯。枯萎。枯槁。枯荣。枯鱼衔索(串在绳索上的干鱼,形容存日不多)。 没趣味,无生趣:枯燥。枯肠(喻枯涩贫乏的思路)。 荣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童枯"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草木凋零、山野荒芜、毫无生机的状态。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解析
-
童
- 本义指"秃",形容山无草木或人无头发(《说文解字》:"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从䇂,重省声")。引申为光秃、荒芜之意,如"童山濯濯"(光秃的山)。
- 来源:《说文解字注》
-
枯
- 指草木失去水分而干萎(《说文解字》:"枯,槀也"),引申为干涸、衰败。
- 来源:《说文解字》
合成词"童枯" 即强调双重荒寂:既无草木覆盖(童),又因缺水而凋敝(枯),极言环境荒凉死寂。
二、典籍用例与引申义
-
自然景象描写
- 多见于古诗文,如描述战乱、灾荒后的土地:"四野童枯,百卉凋残"(《淮南子》佚文),指植被尽毁、大地干裂的惨状。
- 来源:《淮南子·览冥训》
-
象征性用法
- 隐喻生机断绝、希望湮灭的状态。如明代文献《农政全书》以"田畴童枯"警示旱灾危害,暗含民生困顿之意。
- 来源: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四》
三、现代使用与权威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虽未单列"童枯"词条,但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童枯:山无草木曰童,地无水源曰枯。合指荒芜不毛之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831页
四、关联概念辨析
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刘安.《淮南子》. 中华书局, 2010.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岳麓书社, 2002.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权威版本来源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童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童枯”指光秃枯竭的状态,通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象:
- 山林不茂为“童”,川泽无水为“枯”,合称“童枯”。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周礼·天官·司书》提到“山林川泽童枯则不税”,汉代郑玄注解时明确此意。
二、文献引用
- 《水经注·江水二》:“山木枯悴,鞠为童枯”,描述山木凋零、土地贫瘠的景象。
- 《周礼》注疏中强调,当山林川泽处于“童枯”状态时,官府会减免税收。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童枯”指“孩童因饥寒死亡”,但此释义未被主流权威文献广泛采纳,可能与特定语境或误用有关,需谨慎参考。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形容生态荒芜、资源枯竭的现象,例如:“过度砍伐导致群山童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周礼》《水经注》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5)。
别人正在浏览...
爱才若渴安如太山阿平絶倒白质帮耧包米步级虿芥常熟市瑳磨颠奇调舱蜂拥而至浮用贡嘎山搆怨怪咤鬼王果然如此故宅汉阴老画可华渚慧骨回天乏术火齐汤火石袋煎熬建鼓脚手经恤禁术今体讥笑龛灯朗言帘旌潦溢马上墙头没张致迷天大谎潜款清歌妙舞亲家翁三太手表舒坦树帜死斗苏兴天解听聆头发王氏帖僞辩闲步仙人关先知君枭棍鸂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