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白居易 《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判》:“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洩之辜,请验跡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笔。”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军机为枢密重地,非特有詔旨,不许擅入。”
(2).中枢官署的统称。《北史·刘洁传》:“ 洁 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 唐 张说 《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太子监国于 晋阳 ,公留综宫朝,兼典枢密。”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持衡司礼专枢密,听履声同上金闕。”
(3).专称枢密院。 宋 苏轼 《策略二》:“今夫天下之财,举归之司农;天下之狱,举归之廷尉;天下之兵,举归之枢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纲,听其治要而责成焉耳。”
(4).枢密使的简称。《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於是三上章坚辞枢密之位,优詔不从。”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二:“身见其子 肖胄 为枢密,壻 郑亿年 为资政殿大学士,仪同执政。”参见“ 枢密使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枢密汉语 快速查询。
“枢密”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随历史演变而扩展,主要包含以下四层解释:
国家机密
指涉及国家核心的机密政务,如唐代白居易在奏疏中提到的“事关枢密”即强调其机密性。
中枢官署的统称
唐代文献中,枢密常代指中央核心行政机构。例如《新唐书》记载,枢密官员参与处理尚书省六曹事务,但人事任免权独立。
枢密使的简称
唐代始设枢密使,最初由宦官担任,负责传达皇帝诏令。五代时期,郭崇韬等重臣曾担任此职,逐渐成为掌握实权的高官。
枢密院的专称
宋代正式确立枢密院为中央军事管理机构,与中书省(行政)并称“二府”。苏轼在《策略二》中提到,枢密院统管全国军事,宰相仅负责宏观协调。
现代汉语中“枢密”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职能,可参考《新唐书》《宋史》等原始史料。
枢密,又称“枢密院”,是指古代中国官员中的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和辅助政务。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木(mù)和口(kǒu),共有10画。
枢密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设立了“枢密使”一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事和政务。后来,宋朝将该机构提升为枢密院,成为最高军事政治机关。
在繁体字中,枢密的写法为“樞密”。
早期古代的汉字写法较为多样,枢密的古代写法有“榖朩”、“戌朩”等。这些古代写法多与木部和咸部有关,表示该词与军事、决策有关。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枢密思索着如何破敌。
2. 来自枢密的命令让士兵备受鼓舞。
3. 枢密院是国家最高的军事机构。
枢密的组词:
1. 枢密院(shū mí yuàn):古代中国的最高军事政治机构。
2. 枢密使(shū mí shǐ):早期的军政辅助官职。
近义词:军机(jūn jī)、要务(yào wù)、军务(jūn wù)。
反义词:文事(wén shì)、政务(zhèng w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