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枢密的意思、枢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枢密的解释

(1).**。 唐 白居易 《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判》:“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洩之辜,请验跡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笔。”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军机为枢密重地,非特有詔旨,不许擅入。”

(2).中枢官署的统称。《北史·刘洁传》:“ 洁 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 唐 张说 《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太子监国于 晋阳 ,公留综宫朝,兼典枢密。”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持衡司礼专枢密,听履声同上金闕。”

(3).专称枢密院。 宋 苏轼 《策略二》:“今夫天下之财,举归之司农;天下之狱,举归之廷尉;天下之兵,举归之枢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纲,听其治要而责成焉耳。”

(4).枢密使的简称。《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於是三上章坚辞枢密之位,优詔不从。”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二:“身见其子 肖胄 为枢密,壻 郑亿年 为资政殿大学士,仪同执政。”参见“ 枢密使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枢密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枢密"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政治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涉国家机要事务或中枢权力机构。以下从词义、历史演变及语用角度分述:

  1. 词源解析 "枢"本义为门户的转轴(《说文解字》),引申指事物关键;"密"指隐秘、重要之事。二字合称最早见于《旧唐书》,特指朝廷机密要务,构成"枢机周密"的治理概念。

  2. 职官制度 作为职官名称始于唐代宗设立的枢密使,宋代发展为枢密院,与中书省并称"二府",专掌军事机密与边防要务(参考《宋史·职官志》)。其职能包含武官任免、兵符调发等核心军政事务。

  3. 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保留"枢密"的古语特征,多用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如"枢密文书"指代重要文件,"入掌枢密"喻指进入权力核心。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标注为历史词条。

  4. 文化意象 古典文学常以"枢密"象征权柄,如《三国演义》中"总枢密之重",既体现机构职能,又暗含政治斗争的隐喻色彩,反映出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枢密”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随历史演变而扩展,主要包含以下四层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国家机密
    指涉及国家核心的机密政务,如唐代白居易在奏疏中提到的“事关枢密”即强调其机密性。

  2. 中枢官署的统称
    唐代文献中,枢密常代指中央核心行政机构。例如《新唐书》记载,枢密官员参与处理尚书省六曹事务,但人事任免权独立。


二、官职与机构

  1. 枢密使的简称
    唐代始设枢密使,最初由宦官担任,负责传达皇帝诏令。五代时期,郭崇韬等重臣曾担任此职,逐渐成为掌握实权的高官。

  2. 枢密院的专称
    宋代正式确立枢密院为中央军事管理机构,与中书省(行政)并称“二府”。苏轼在《策略二》中提到,枢密院统管全国军事,宰相仅负责宏观协调。


三、历史演变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枢密”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职能,可参考《新唐书》《宋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室逢灯腌臜混沌苞括倍本边币波委残戾倡引成辟蚩笑虫鸣螽跃纯嘏醇醯答纳珠黨然而下反乱封人風譽鼓姬滚钩鼓秋黑胶绸宏贯昏上胡梳简略狡犬夹丝玻璃借若急烦镜清联襟丽圭襂丽山笼笼鸾縧乱徒靡它奴家耦语平心持正菩萨低眉谦饬羣魔乱舞任责驲站熔接山廀伸弛失称世传石汗四殆題本投工退师拖油瓶嫌间韱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