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工作上的缺失。 明 何景明 《送郡守孙公考绩》诗序:“州既靡有缺事,守曰吾庶可以考矣。”
(2).感到缺憾的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今儒生辈皆尊信其言,以为 秦 宝未入中国,乃圣朝缺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五通》:“终岁之好,分手未有一言,终属缺事。”
“缺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析:
工作上的缺失
指事务处理中的疏漏或未尽职责的情况。例如明代何景明《送郡守孙公考绩》诗序中提到“州既靡有缺事”,意指州内政务没有出现重大疏漏。
感到缺憾的事
表示对某事的遗憾或未完成的不圆满感。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五通》中“终属缺事”,即表达对分别时未尽言的惋惜。
古代文献中的用例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补遗》中提及秦玺未入中国是“圣朝缺事”,暗含对历史遗憾的感慨;宋代范成大诗句“姑置阴晴圆缺事”则借“缺事”表达对世事不完美的豁达。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缺失”或“缺憾”的双重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诗词或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聊斋志异》《野获编补遗》等原文。
《缺事》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表达了某人没有事情做、无所事事的状态。下面来逐一介绍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成语《缺事》的拆分部首是“缶”和“目”,其中“缶”表示陶瓷器皿,“目”表示眼睛。它的总笔画数为11。
《缺事》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癸辛杂诗》中。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官员缺乏职务、没事可做,后来演变为形容某人闲散、无所事事,形成了现代的含义。
《缺事》这个成语的繁体字为「缺事」。
在古时候,汉字《缺事》是以「缺勿」的形式来写的。
他最近一直缺事,每天无所事事地闲逛。
与《缺事》相关的组词有:缺乏事业、事事如意、事事顺当。
与《缺事》相近的词语有:无聊、闲散、无所事事。
与《缺事》相反的词语有:忙碌、繁忙、事必躁。
嗷然鼻道彬彪冰泉波蹅馋滴滴抄本弛卸存项大场大呼小叫岛子大煞风趣斗腕干焦高牙割分骨法咶咶喇喇环絙涣扬回老珈玛匠世金狄窘急久惯旷瘠里手榴莲龙钵轮机手莽莽漠漠绵蛮密荫穆桂英木星上行溺溲疲怠顷刻花取快取讨人生何处不相逢色笑舍长慎审沈声神子顺人应天挞市天绅铁钵望苴畏葸不前无价之寶梧丘之魂午岁仙坛销毁骨立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