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工作上的缺失。 明 何景明 《送郡守孙公考绩》诗序:“州既靡有缺事,守曰吾庶可以考矣。”
(2).感到缺憾的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今儒生辈皆尊信其言,以为 秦 宝未入中国,乃圣朝缺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五通》:“终岁之好,分手未有一言,终属缺事。”
"缺事"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方言用法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官职空缺或职位出缺: 这是"缺事"最核心的古义,指官位出现空缺,暂无合适人选担任。此义项源于古代官制用语,"缺"指官职的空额,"事"指职事、职务。例如古代文献中可能出现"某官缺事"的表述,意指该官职目前空缺。这一用法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收录,体现了古代职官制度的特定表述。
疏于职守或玩忽职守(方言用法):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冀鲁官话)中,"缺事"引申为指人不负责任、疏忽大意、耽误事情或玩忽职守。这里的"缺"含有"欠缺、不足"之意,"事"指分内应做的工作或事务。例如方言中可能说某人"太缺事了",即批评其做事不认真、不靠谱,把事情办砸了或没有尽到责任。需要指出的是,此义项主要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口语中,并非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规范用法。
现代使用建议: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缺事"一词已极少使用。表达"职位空缺"之意时,更常用"空缺"、"出缺"等词。表达"疏忽职守"或"不负责任"时,则多用"失职"、"渎职"、"玩忽职守"、"不负责任"、"马虎"等词汇。因此,除非在特定方言环境或研究古代文献时,一般不建议在现代书面表达中使用"缺事"。
参考资料:
“缺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析:
工作上的缺失
指事务处理中的疏漏或未尽职责的情况。例如明代何景明《送郡守孙公考绩》诗序中提到“州既靡有缺事”,意指州内政务没有出现重大疏漏。
感到缺憾的事
表示对某事的遗憾或未完成的不圆满感。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五通》中“终属缺事”,即表达对分别时未尽言的惋惜。
古代文献中的用例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补遗》中提及秦玺未入中国是“圣朝缺事”,暗含对历史遗憾的感慨;宋代范成大诗句“姑置阴晴圆缺事”则借“缺事”表达对世事不完美的豁达。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缺失”或“缺憾”的双重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诗词或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聊斋志异》《野获编补遗》等原文。
白脰半壁鄙诞不坏身财帑苍狼长鱼崇崛打长工彫镂砥行立名顶门火范型枫子分好改行自新丐户坩锅汞齐馆东耗亡喝道红绳华阴市户役渐鸿家长制经济学经学敬养嵁絶咔唑匳房颅盖螺旋桨緑老麻纺麻命媢贤没什么妙士幕道弄参军青龙旗亲眷侵啮爇鸡三棘六异沙头市俚筮问禠祉堂联通知书完成为他人做嫁衣裳紊斁曏来小庙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