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十分震惊。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又《十三隻做式图》一册……予见之而魂惊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
“魂惊魄惕”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或极度恐惧时,精神受到强烈冲击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该成语的核心含义是极度震惊或恐惧,既包含因突发事件引发的惊慌失措(如),也强调心理层面的震撼感(如、)。
与“胆战心惊”的区别在于,本词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深度冲击而非单纯害怕。如古人在面对超自然现象或重大变故时,常用此语表达超越常态的震撼()。
深夜忽闻惊雷炸响,众人无不魂惊魄惕,半晌才回过神来。
注: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广阳杂记》原文(、)。
《魂惊魄惕》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因为极度恐惧而魂魄都受到了惊吓的状态。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为鬼(guǐ)和心(xīn),意味着这是一个与鬼神相关的词语。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属于较复杂的汉字之一。
《魂惊魄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典故。相传,古代有一种名为“惕”的怪物,畏惧之极,只要听到凶恶之事便会吓得魂飞魄散。因此,当人们遇到了令人胆寒的恐怖事物,他们的魂魄就会像受到惊吓的怪物一样,惊慌失措。
在繁体字中,“魂惊魄惕”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相同的意义和拼写。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例如,字形上的一些变化,例如“惕”字的“气”旁在某些版本中会以“忄”为主。但是总的来说,整体字义和拼写并没有太多变化。
以下是《魂惊魄惕》的例句:
1. 当他听到那个可怕的笑声时,他感到自己的魂都被吓得魂惊魄惕。
2. 那个恐怖的电影让观众们感到魂飞魄散,魂惊魄惕。
《魂惊魄惕》还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新的词组:
1. 魂魄冷惕:形容心灵骤然受到了惊吓。
2. 魂不守舍:形容因强烈的恐惧而魂魄不安的状态。
3. 恐怖惊悸:形容遭受到极大恐惧而心跳加速。
《魂惊魄惕》的近义词包括:“魂飞魄散”、“惊魂未定”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形容因为恐惧而心神不宁的状态。
反义词则可以是一些与平静、安逸相关的词语,例如:“心安理得”、“安详自若”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