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番的意思、过番的详细解释
过番的解释
方言。旧时 闽南 人称到 南洋 谋生。 许地山 《缀网劳蛛·商人妇》:“他急得无可奈何,就动了过番的念头。”《解放日报》1946.9.30:“粮价狂涨,米铺已论两标价,一两之值三百五十,番葛贵至五百钱一斤,饿死、过番日众,人口再减而剩二万!”
词语分解
- 过的解释 过 (過) ò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超出:过于。过度(?)。过甚。过奖(谦辞)。过量(刵 )。过剩。过犹不及
- 番的解释 番 ā 遍数,次,回:三番五次。 轮流更代:轮番。更(卬 )番。 称外国的或外族的:番邦。番茄。番薯。 倍:产量翻了二番。 番 ā 〔番禺〕地名,在中国广东省。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过番"是汉语方言词汇,主要通行于闽南、潮汕、客家等侨乡地区,特指近代中国东南沿海民众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的历史现象。该词由两个语素构成:"过"表示跨越地域界限,"番"为古汉语对异域族群的称呼,合指"前往异域他邦"的迁徙行为。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过番"包含三层文化内涵:
- 地理迁徙概念:指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闽粤地区民众通过海路迁徙至暹罗(今泰国)、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吕宋(今菲律宾)等地的行为。《潮汕文化源流》记载,仅1882-1930年间潮汕地区就有约150万人参与过番。
- 生存形态转变: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向海洋商业文明的转型,过番者多从事锡矿开采、橡胶种植、商贸服务等职业,《东南亚华侨通史》统计显示1930年代马来亚锡矿工人中68%为过番华工。
- 文化符号意义:在侨乡文学中成为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如潮剧《过番歌》通过"海水迢迢,父母真枭"等唱词,展现移民群体离乡背井的生存境遇。
现代语言学研究显示,该词汇仍保留在侨乡方言体系与宗族文献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方言数据库》收录的180份闽南侨批(银信)中,有53份出现"过番"表述,多用于描述家族成员的海外经历。
参考资料:
-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 黄挺《潮汕文化源流》
- 庄国土《东南亚华侨通史》
-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化档案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院方言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过番”是汉语方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一、闽粤方言中的核心含义
指中国近代闽南、潮汕、客家等地区民众到东南亚(旧称“南洋”)谋生的行为。
- 历史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因战乱和贫困,大量福建、广东人通过“下南洋”方式前往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从事种植、采矿等工作。
- 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过番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如许地山《缀网劳蛛·商人妇》中记载“动了过番的念头”,《解放日报》1946年报道也提及“过番日众”现象。
二、特殊语境下的引申义
在粤语歌曲《南洋女儿情》中,“过番”被用作俚语,引申为“夸张、过火的情感表达”。这种用法属于艺术创作中的词义延伸,并非该词的普遍含义。
三、需注意的易混淆含义
部分资料(如)提到“轮流担任职务”的解释,这可能是对另一成语“轮番”的误写,建议结合权威字典核实。
别人正在浏览...
谤诅板肋被搭子崩骇碧麦躃足不吝柴头长坂赤土国春期兜兜風流人风鱼纷腾该博改议杠房头觚编嘓哝翰藻喝骂哄逗惠来校注惊仆峻法沮诵刻度蜡虫辽生柳径民工谋图谋图不轨内军弄影团风飘洋过海贫母强固奇利穷极无聊曲讳取遣仁术热势入贡瘦瘠天长地久铁牛铁丝箭退绌推重脱节牛微恉卫足葵物观无孔不钻闲行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