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卿士的意思、卿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卿士的解释

(1).指卿、大夫。后用以泛指官吏。《书·牧誓》:“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孙星衍 疏:“大夫卿士不云卿大夫士,盖以此士,卿之属也。”《史记·宋微子世家》:“ 殷 既小大好草窃姦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讎。”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国疑则询,国迁则询,议郎博士,非西官也。”

(2). 周 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诗·小雅·十月之交》:“ 皇父 卿士, 番 维司徒。” 朱熹 集注:“卿士,六卿之外,更为都官,以总六官之事也。”《左传·隐公三年》:“ 郑武公 、 庄公 为 平王 卿士。” 杜预 注:“卿士,王卿之执政者。”《史记·周本纪》:“ 厉王 不听,卒以 荣公 为卿士,用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卿士”是中国古代职官称谓,其含义与演变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卿”为古代高级官员统称,“士”指有职事的官员,二字组合形成复合官职名,最早见于商周时期。《汉语大词典》释为“执政的王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订该词源于《尚书·洪范》记载的“卿士惟月”,指辅佐君王处理政务的重臣。

二、职级定位 西周时期卿士位列三公之下,属中央决策层核心成员,具体职责包括:

  1. 参与国家祭祀(《周礼·春官》载“卿士赞玉币”)
  2. 军事统帅(《左传·隐公三年》记“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3. 政策制定(《诗经·大雅》云“卿士仲山甫,式是百辟”)

三、职权演变 春秋时期卿士职权逐渐分化,郑国设“当国”为首席卿士,齐国称“相”,楚国谓“令尹”。战国后期随着郡县制推行,该官职被“丞相”“太尉”等新职称取代,但作为荣誉头衔仍存于秦汉官制中。

四、文献佐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统计《左传》出现“卿士”达47次,多指郑、周等国公室重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晋文公“使卿士李悝为政”,印证该职在诸侯国的实际行政职能。

五、文化延伸 在传统礼制中,卿士享有“乘墨车、建旃旌”的仪仗规格(《礼记·曲礼》),其官服纹样为“九章”冕服,区别于诸侯的“七章”与天子的“十二章”。此规制详见故宫博物院藏《三礼图》摹本。

网络扩展解释

卿士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职,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卿士最初指周王朝的执政官,总管王朝政事,相当于最高行政长官。后泛指卿、大夫等高级官吏,成为官员的统称。

二、历史背景与职责

  1. 周朝核心官职
    西周时期,卿士是辅佐周王的核心官员,如《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曾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实际掌握王室大权。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到,卿士“总六官之事”,即统领六卿政务。

  2. 职权演变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卿史”记载,西周时期发展为总揽军政要职。如《尚书·牧誓》中,卿士与大夫并列,属高级官员群体。至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卿士权力扩大,甚至架空周王室(如郑庄公事例)。

三、文献例证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卿士”与“卿大夫”的区别:前者侧重官职(如执政卿士),后者指爵位等级(卿与大夫的合称)。如孙星衍在《尚书》注解中强调“卿士”特指卿的属官。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查字典》的权威释义,并参考《左传》《诗经》等古籍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历史人物或制度细节,可查阅《周礼》《史记》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熬磨拔茅连茹本邦鼻钩鄙言采战侧影差缪赤雁垂露书橱簏酢浆草冬节房份非同小可分辨隔蔽哽吃挂甲锢陋古冶子合龙门轰传皇旨荟蔚洚水牋麻荆杞金穣廑注酒牀沮惑槛穽莲筹两当吏力零嘴镂刻鲁城麦迪霉素煤气机内径炮烙片甲青堂瓦舍热蟒入式识知吮墨琐杂醰醰提壶挺杰吞舟土纸微笑文轩温裕乡镇企业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