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谬。《鹖冠子·天则》:“差繆之间,言不可合。”《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五年》:“﹝ 魏 主 珪 ﹞疑羣臣左右皆不可信,每百官奏事至前,追记其旧恶,輒杀之;其餘或颜色变动,或鼻息不调,或步趋失节,或言辞差繆,皆以为怀恶在心,发形於外,往往手击杀之。”
“差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à miù,其核心含义为“差谬”,即错误、差错。以下是详细解释:
《鹖冠子·天则》:
“差缪之间,言不可合。”
解析:强调细微的差错可能导致整体不协调,体现古人对精准性的重视。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五年》:
描述北魏君主拓跋珪因多疑而滥杀臣子,甚至因臣子“言辞差缪”便认定其心怀不轨。
解析:此处“差缪”指言行上的微小失误,反映古代权力对细节的严苛要求。
适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或分析错误,如学术讨论、历史评述等。
例:“政策执行中的差缪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差谬”或“谬误”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时仍常见。
“差缪”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核心指向“错误”,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鹖冠子》《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