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识知的意思、识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识知的解释

(1).知道;识察。《庄子·缮性》:“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陈鼓应 今注:“ 俞樾 説:‘识、知二字连文。《诗》曰:“不识不知。”是识、知同义,故连言之曰“识知”也。’” 宋 欧阳修 《代曾参答弟子书》:“吾以谓夫子之道, 江 汉 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吾与诸足下岂所识知。” 清 朱之瑜 《答魏九使书》:“识知其为人者,其是先定,而后得徐议亲翁之去就。”

(2).见识;知识。《汉书·晁错传》:“臣 错 屮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奬,应訶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识知”是一个具有哲学和认知学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1. 认知行为(动词)

    指人通过感官与思维活动认识、理解事物的过程。

    《汉语大词典》释为:“认识知道”,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觉察与理解过程。例如《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郑玄注:“知知,每物来则又有知也。”此处“知知”即指接触外物产生的认知活动 。

  2. 知识内容(名词)

    指通过认知获得的学问、经验或真理。

    《朱子语类》卷九:“须是识得知之是非,方是学问。”此处“识知”指对知识的真伪辨别能力,引申为系统性的知识积累 。


二、哲学内涵

在宋明理学中,“识知”与“德性之知”形成对立,特指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知识:

张载《正蒙·大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朱熹进一步区分:“闻见之知”需依赖外部经验,而“德性之知”源于内在良知。此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认知层次的划分 。


三、现代延伸

当代认知科学中,“识知”(cognition)涵盖知觉、记忆、判断等心理过程:

《心理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个体获取并运用知识的心理活动”,包括信息加工、问题解决等维度,体现了传统词义的现代转化 。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2. 《礼记正义》(郑玄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86)
  4. 《张载集》(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
  5. 《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网络扩展解释

“识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综合古典文献和现代用法可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动词用法:知道、识别
    指对事物有所认知或察觉,强调理解与辨别能力。例如《庄子·缮性》中提到“心与心识知”,陈鼓应注释认为“识”与“知”同义连用,意为内心的感知与判断。

  2. 名词用法:见识、知识
    指通过积累形成的学识或见解。如《汉书·晁错传》中晁错自称“亡识知”,即缺乏学识;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溺爱导致孩子“至有识知,谓法当尔”,指代后天形成的错误认知。

二、应用与延伸

三、权威性说明

以上解释主要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并结合其他网页补充用例。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详细分析,可通过来源链接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白甚么八千卷楼拔十失五备注褊浅参假畅畅饬查畜肥匆猝大殓碟酌第一把交椅奋首根据与条件灌庙汉高祖合颖鸿细鸿致黄果画影灰蜨齎勑精的金属陶瓷寄室倨僈浚流褴毵览省两亲了当离格儿厘米龙涛楼敌罗谤旅燕马虎米线男唱女随脑力劳动胚腪飘沦平旷颇超奇谭腃急入迷桑苎视民如伤收恩素概天行时气我辈遐邦铦锷小器易盈遐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