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炮烙的意思、炮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炮烙的解释

[an ancient cruel torture] 原作“炮格”,古时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详细解释

亦作“ 炮格 ”。1.相传是 殷纣王 所用的一种酷刑。《荀子·议兵》:“ 紂 刳 比干 ,囚 箕子 ,为炮烙刑。”《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 紂 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裴駰 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堕炭中。 妲己 笑,名曰炮格之刑。”《隋书·刑法志》:“若 紂 能遵 成汤 ,不造炮格,设刑兼礼,守位依仁,则 西伯 敛轡,化为田叟。”

(2).指用烧红的铁烙人的刑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俺正要省约法,画狱牢,那知他铸刑书,加炮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商》:“盗破扉,执 大商 及妇,炮烙之。” 鲁迅 《彷徨·祝福》:“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3).用以比喻难以忍受的痛苦。 宋 苏辙 《历代论·孙仲谋》:“ 吴 越 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

(4).古代烤肉用的铜格。《韩非子·喻老》:“ 紂 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 俞樾 《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殷纣王 所造刑具。铜柱上涂油脂,下烧炭火,令人行柱上,堕炭火而死。后亦泛指酷刑。 清 王韬 《瓮牖馀谈·张继庚小传》:“於是贼悮杀其党百数十人, 炳垣 卒以砲烙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炮烙(páo lu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残酷刑罚,常见于商周时期。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由「炮」与「烙」二字组成,原指用炭火烧热铜柱,令受刑者在柱上行走,最终坠入火中而死。其字形结构上,「炮」从火包声,本义为焚烧;「烙」从火各声,指灼烧,二字组合强化了刑罚与火刑相关的属性。

从历史记载看,《史记·殷本纪》提到商纣王「为炮烙,以虐百姓」,指其用烧红的铜柱处决反对者,后演变为泛指酷刑。《辞海》进一步说明,炮烙在先秦文献中亦作「炮格」,可能与刑具形制相关,后成为暴政的典型象征。例如《封神演义》中,纣王与妲己以炮烙残害忠臣的情节,进一步固化了这一刑罚在文化记忆中的暴虐形象。

语言学角度上,「炮烙」属联合式合成词,两字均以「火」为部首,凸显刑罚的炽热特性,符合汉字形义结合的造字规律。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比喻极端残酷的迫害手段。

网络扩展解释

“炮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背景与形式

  1. 起源:相传为商纣王为镇压反抗者所创,用于威慑诸侯和百姓。
  2. 两种行刑方式:
    • 铜柱烧灼:将铜柱用炭火烧红,令受刑者攀爬,坠入火中而死。
    • 铜格炙烤:在烧红的铜格上行走,受刑者因高温灼烫而跌落炭火致死。

三、文献记载

四、引申意义

五、其他含义

在少数语境中,“炮烙”也指古代烤肉用的铜格(如《韩非子》提及),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历史细节,可参考《荀子》《史记》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挨蓝爱人利物爱尚板门辩才贬抑摽牌博洽尺地池鹭悴槁丹饵单句对脉敦煌石室方折分日歌叹谷口隐恨恚见羹见墙镜水金天氏金箱就正有道即席发言继志述事局司坎宫渴鴠快硬水泥蜡烛花略绰丽目梦寐不忘绵糖磨厓盘游贫旅切变青线妻荣夫贵縓冠烧除申禁石画舒筋活络私函四仙桌唆诱素旗堂搆汀渚痛醉团瓢望气围城打援围堵文贩香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