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青莎的意思、青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青莎的解释

即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名香附子,供药用。《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 洪兴祖 补注引《本草》:“莎,古人为诗多用之,此草根名香附子, 荆襄 人谓之莎草。” 唐 温庭筠 《齐宫》诗:“远水斜如剪,青莎緑似裁。” 清 郑燮 《细君》诗:“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 王统照 《沉船》:“沿山小径,全是荦确碎石与丛生的青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青莎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属于古典文学中的意象词汇。从构词法分析,"青"指颜色,表示翠绿、深绿;"莎"是植物名,即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于湿地环境。组合后的"青莎"特指青翠茂盛的莎草丛,常见于古代诗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汉语大词典》将青莎释义为"即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块称香附子,可入药",强调其植物学属性。而《古代汉语词典》则侧重文学意象,解释为"青色的莎草,多用于描绘幽静的自然景象"。从《楚辞·招隐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的记载可知,该词最早见于战国文学,用以营造隐逸环境的氛围。

在唐诗宋词中,青莎常作为季节符号出现。杜甫《独坐》诗"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青莎成古路,白月印寒汀"中,青莎与白月形成色彩对照,既写实又抒情。宋代《广群芳谱》记载其生态特征:"莎草茎三棱,根周多毛,叶细长似韭",说明古人对其形态有准确认知。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青莎在古诗文中往往承载着隐逸文化内涵,与"白石""清泉"等意象共同构建出世外桃源的意境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青莎”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指莎草(植物学定义)
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名为香附子,可入药。《楚辞·招隐士》中“青莎杂树兮”即指此草。该植物在古籍中常被提及,如唐代温庭筠的“青莎绿似裁”,清代郑燮的“无端又坐青莎上”等诗句均以青莎描绘自然景象。


二、引申含义

  1. 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在文学语境中,“青莎”常作为形容词,用于描绘春天或夏日草木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生机盎然之意。例如:“踏青莎”形容漫步于青草茵茵之地,暗含闲适与自然之美。

  2. 诗词中的意象延伸
    如“青莎杂树”“青莎绿似裁”等句,既写实又赋予意境,常被用来隐喻时光流转(如“世情如索”)或人物情感(如“千言万语羞难说”)。


三、使用场景


四、读音注意

“莎”字在“青莎”中读作shā,而单独作为草名时亦可读suō(如“莎草”)。需根据语境区分读音。

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植物学细节,可参考《本草》及《楚辞》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边淮逼遣波磔钗荆禅子铛脚刺史宸怀慈荫道语大同江颠沛流离定时钟对牀风雨恶钱伐器逢留凤曲丰韵拱坝公谊钩铬恒例鸿论馢香近甸旌捷旗金谷絶怜看循夔一足敛目龙蟠虎绕茂陵没头告示没饮渺不足道命篇纳麓泞淖奴産子欠事侵食三准沙芦菔沈命石鼈市际衰苶锁事鲐颜陶鍊讨取亭亭威祸危王闻道享用綫画谐许希里打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