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如簧的意思、如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如簧的解释

(1).比喻善为巧伪之言。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唐 徐夤 《楚国史》诗:“君王不翦如簧舌,再得 张仪 欲奈何?” 明 沉鲸 《双珠记·刑逼成招》:“那 李克成 心多狡,素横行,言巧如簧疑上听。”

(2).见“ 如黄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如簧”是现代汉语中具有特定修辞色彩的词汇,其核心意义围绕“簧”的本义展开。“簧”原指乐器中用以发声的弹性薄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由此引申出“如簧”一词,形容语言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灵活性,常见于“巧舌如簧”“鼓舌如簧”等成语中。

从构词结构分析,“如”为比喻词,表示“如同、好像”;“簧”在此语境中承载双重意象:既指乐器的发声部件,也隐喻言辞的巧妙振动(《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例如《诗经·小雅》中“巧言如簧”的表述,即通过簧片的高频震动特性,映射辩才的敏捷与话语的繁复。

该词在现代使用中多含贬义,强调言语的虚浮不实。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用例库》收录的例句:“他鼓动如簧之舌,试图掩盖真相”,即通过“簧”的震动不可控性,暗示言语缺乏实质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词在古籍中亦存在中性用法,如唐代笔记《酉阳杂俎》记载“其音如簧”,单纯描述声音的悦耳特性。

成语“巧舌如簧”被收录于《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其典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纵横家辩论术。相关语言学研究指出(《汉语言文化学刊》第45卷),这种比喻手法属于“器物喻”范畴,通过具体器具的特性传递抽象的语言行为特征,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形象化构造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

“如簧”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释义

  1. 比喻善为巧伪之言(贬义)
    指言辞巧妙但虚伪,常用于形容花言巧语或能说会道的行为。

    • 出处:源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 示例:如“巧舌如簧”形容人善于诡辩,如“任你巧舌如簧,也无法改变事实”。
  2. 灵活多变的引申义(中性或褒义)
    部分现代用法中,可形容人反应敏捷、善于应变,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 示例:如“言谈如簧”可能指口才出众,但需注意传统用法更倾向贬义。

使用场景与搭配


补充说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权威字典来源(如、4)。

别人正在浏览...

鞭面不敢掠美才絶参礼绸密疮痍满目出生地主义从兄弟门中荡轶倒持方君反射风鉴奉命腐俗何省鸿威幻耀惠黠挟令将卫浸潦金砚九州四海棘下生君卿脣舌剧坛科惩颗涷雷矢离婚陵晨鲤庭洛禊旄毡绵惫明特内草排夺蓬阙清戒拳发任真僧佉舌伤饰怪装奇诗颂食重鼠技梳掠説不着疏侻庶政岁租诉控搪突跳白索拖沓乌藤晓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