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勤于修德。《孔丛子·对魏王》:“上下勤德而无私,德无不化,俗无不移。”
勤德是汉语中由"勤"与"德"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字源学解析 "勤"字从力、堇声,《说文解字》释为"劳也",本义指不避辛劳的劳作状态,《尚书·周官》记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即体现此义。"德"字甲骨文象形为目视悬锤以正心思,金文增"心"符,《广雅》训为"得也",指通过修养获得的内在品质,如《周易·系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示。
二、语义融合 二字组合始见于《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虽未直用"勤德"但已体现勤勉修德的思想。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明确阐释:"勤者,德之基也",强调勤勉是培育德行的根本。明代吕坤《呻吟语》则提出"勤德三要":持志不懈谓之勤,正心不怠谓之德,二者相资为用。
三、现代释义 综合《汉语大词典》与《古代汉语词典》释义,勤德特指通过持续不懈的实践操行来完善道德修养的行为范式,包含勤以修身、行以载德的双重维度,是儒家"知行合一"理念的具体实践方式。
主要参考来源:
“勤德”是一个汉语词汇,结合“勤”与“德”二字的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勤德”指勤于修德,即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一概念强调既要保持勤奋的态度,又要注重品德的完善。
最早见于古籍《孔丛子·对魏王》:“上下勤德而无私,德无不化,俗无不移”。此句意为:若人人勤勉修德且无私心,道德便能教化万物,社会风气也会随之改变。
“勤德”将“勤奋”与“品德”结合,既要求行动上的积极努力,又强调内在道德的提升。例如:
“勤德”作为人名时,寓意重实干、有道德追求,象征通过努力实现品德与事业的双重成就。
如需进一步查阅经典原文或详细用例,可参考《孔丛子》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膀浪便媚逼夹楮墨从众二鼓概问圪蹴弓身闺艳国谋过所薅刀烘箱昏垫荤臊检察员简派角材揭帝街店界沙祭韭悸慄技术作物榔梅量材连鴈流宕忘反龙亶石鸾鸟路边马瘦毛长螟蟊蜜筒幕布闹元宵内阋逆鳞遣词造意寝灭侵驱穷林妻族韶颜稚齿盛丽侍班事役爽意殊死宿谋素鱮踏雪马通属丸墨慰眼五陵儿霞粲絃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