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指因缘和合而产生与因缘离散而消灭。 宋 范成大 《请佛阁晚望雪中数十峰如烂银晃耀暑光中》诗:“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 清 黄遵宪 《游潘园感赋》诗:“弹指须臾千载后,几人起灭好楼臺。” 钱仲联 笺注:“《楞严经》:‘起灭无从。’”
(2).时隐时现;时有时无。 唐 皇甫曾 《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诗:“寒磬虚空里,孤云起灭间。” 宋 道潜 《次黄子理韵》:“寒炉燃豆萁,光焰时起灭。” 明 沉谦 《二郎神》词:“关山参差,宫闕起灭,长空烟雾。”
(3).谓玩弄手段,捏造是非。《元典章·吏部六·书吏》:“县吏暗分乡都,州吏分县,府吏分州,起灭词讼,久占衙门,败坏官事,残害良民。” 明 高攀龙 《三时记》:“止有凶人名 陈所藴 者,工于刀笔,以起灭为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
"起灭"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汉语复合词,由动词"起"(兴起、发生)和"灭"(消失、消亡)构成,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指事物的产生与消亡、出现与消失的循环过程。该词浓缩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强调世间万物都处于动态生灭之中。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9卷第1093页
在佛教语境中特指"生灭",即《中论》所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核心教义。描述一切现象依因缘条件而暂时显现(起),又随因缘消散而归于空寂(灭)的真理。
来源参考:《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生灭"条目
用于具象事物时,形容忽隐忽现、时有时无的状态。如:
来源参考:《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587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哲学表述功能,常见于阐释事物发展规律、分析现象本质的语境。例如:
"观察量子涨落中的粒子起灭现象"(物理学)
"社交媒体热点话题的快速起灭"(传播学)
语料来源: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LC)
“起灭”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指事物的兴起与消亡,强调变化过程。
这一含义常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历史变迁或人事更迭的规律性,如“朝代起灭”“星辰起灭”。
佛教中指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体现“无常”思想。
例如宋代范成大诗句“大千起灭更悠悠”,清代黄遵宪“弹指须臾千载后,几人起灭好楼臺”均借用此意,表达世事虚幻无常。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或佛教经典出处,可参考、3、6的文献来源。
安纳托利亚抱着旧皇历北大荒徧观别家播名成形池台充当慈奬订稽对赐二鸿发名法时風風雅雅构构贯鹄郭泰船毫厘千里禾虫贺兰山华林园俭节践山兼业截翦静娴晋号极巧柩车涓微居尝锔碗儿的慷慨腊肠累害廉宪林道人泸定桥满天打油飞模度娘子军泥水木作赔奁配偶喷云吐雾切题取诮撒放韶光深浅输赕素色韬光用晦痛歼兔死狐悲闲良官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