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腊肠的意思、腊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腊肠的解释

[Chinese sausage] 用剁碎的肉灌在猪肠子中在烟上熏制而成

详细解释

副食品名。熟肉食的一种。猪的瘦肉泥加肥肉丁和淀粉、作料,灌入肠衣,再经煮烤制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腊肠(là chá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词,指一种中国传统肉制食品。以下从词典释义、制作工艺及文化背景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指将切碎的肉类(多为猪肉)灌入肠衣,经腌制、风干或熏烤制成的香肠类食品。其名称源于古代冬季(腊月)制作储存肉食的习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腊肠,用肉末加调料灌入肠衣制成的食品。”

  2. 方言含义

    部分地区(如粤语)将“腊肠”泛指为所有干制肠类,包括鸭肝肠、润肠等变体。《汉语方言大词典》指出该词在南方方言中涵盖范围更广。


二、制作工艺与特征

  1. 核心工序

    传统工艺包含选肉切丁→调味腌制→灌肠→扎孔排气→晾晒风干 等步骤,耗时约15-30天。调味以盐、糖、酒为主,广式腊肠需添加酱油,川味则侧重花椒辣椒。

  2. 风味分类

    • 广式腊肠:偏甜,酒香浓郁,色泽红亮
    • 川式腊肠:麻辣咸香,熏烤后带烟熏味
    • 如皋香肠(江苏):咸鲜味,无糖分添加

三、词源与文化背景

  1. “腊”字溯源

    “腊”本义为岁末祭祀(《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后引申为冬季腌制肉类。汉代《风俗通义》已记载“腊日晾肉”习俗,腊肠工艺由此演化而来。

  2. 地域饮食符号

    在岭南文化中,腊肠是节庆宴席必备菜,如煲仔饭、腊味糯米饭;在江南地区则作为冷盘或炒菜配料,反映南北物产与饮食差异。


四、现代应用与规范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腌腊肉制品》(GB 2730-2015),腊肠需符合亚硝酸盐残留量、水分活度等指标,并明确标签需标注“生制品”或“熟制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许宝华, 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3. 李锦记食品有限公司. 《广式腊肠加工工艺白皮书》. 2020.
  4.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本.
  5.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岭南传统食品图谱》.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6.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 273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腌腊肉制品》.

网络扩展解释

腊肠是中国传统特色肉制品,以下从定义、历史、分类、制作及特点等方面详细解释:

1.定义

腊肠是以肉类(主要为猪肉)为原料,切碎后加入盐、糖、酒等调料腌制,灌入动物肠衣经发酵、风干或熏制而成的食品。其名称源于古代冬季制作“腊味”的传统,兼具保存肉类和风味加工的双重作用。

2.历史起源

腊肠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但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书中详细描述了“灌肠法”的制作工艺。这一技艺在南北朝后逐渐发展,成为南方地区冬季储存肉类的常见方式。

3.分类与代表

4.制作工艺

传统制作需经历切肉→调味→灌肠→晾晒/熏制四大步骤,通常需腌制10天左右,再经15-20天自然风干。现代工艺中还会加入烘焙或低温发酵技术,以提升风味和保质期。

5.特点与注意事项

如需更完整的分类或食谱信息,可参考《齐民要术》相关记载或地方饮食文化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排白附剥褫饱煖边机秕糠兵源草垡吃回扣泚额篡絶大临耽习到达點翳都竈蒽醌染料凤文分朗朗分死分素高愁寡嗛唃厮罗海誓山盟黑祥龢随荒古焦朋骄尚连缬花辽事龙皮扇子鸾枝花论辜明说奈良时代潜心笃志轻诋磬口轻浪浮薄清荧锓梓全胜取湮日见傻不楞登闪电神虫圣德慑慑寿冢私居四隐襢裼听来同意语吴大伯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