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栖遟 ”。亦作“ 栖遅 ”。亦作“栖犀”。1.游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朱熹 集传:“栖迟,游息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夫以 邓生 之才,参拟王佐之略,损翮弭鳞,栖迟刀笔之间,岂以为谦,势诚然也。” 元 虞集 《次韵杜德常博士万岁山》:“玉几由来常咫尺,衡门此日遂栖遟。” 清 刘大櫆 《赠方抱之序》:“无亭臺苑囿以为眺望之资,无梵宇琳宫之閒靚以为栖迟之地。” 邵燕祥 《献诗》:“今天,我想象我是一只燕子,栖迟在箭楼的 北京 雨燕。”
(2).耗散。《荀子·王制》:“务本事,积财物,而勿忘(妄)栖迟薛越也,是使羣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则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
(3).滞留。《后汉书·冯衍传下》:“久栖遟於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悽情悲。” 宋 孔武仲 《瓜步阻风》诗:“门前白浪如银山,江上狂风如怒虎。船痴艣硬不能拔,未免栖遅傍洲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母怒,逐其故夫去,此子愤悒不食,其故夫亦栖迟旅舍,不肯行。” 郭沫若 《圣者》:“海外栖迟又一年,苍茫往事已如烟。”
(4).漂泊失意。 唐 李贺 《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长寿。”《旧唐书·窦威传》:“昔 孔丘 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今则不然,忘往日之栖迟,贪暮年之富贵,僕恐前途更失,后悔难追。” 宋 陆游 《上郑宣抚启》:“某流落无归,栖迟可嘆。”
“栖迟”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 chí,其含义丰富且具有历史渊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游息、休憩
源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注解为“游息也”,指在简朴的环境中停留、休息。这一用法常见于古典文献,如元虞集的诗句“玉几由来常咫尺,衡门此日遂栖遟”。
滞留、停留
多指因故无法前行而停留某地,如《后汉书》中“久栖遟於小官”描述官职低微的困顿,或清代纪昀笔下“栖迟旅舍不肯行”的无奈。
漂泊失意
形容生活不安定或境遇困顿,如李贺诗句“零落栖迟一杯酒”表达漂泊中的孤寂。现代用法中也可指人生目标的迷茫,如“栖迟于异乡”。
耗散、遗弃
较少见,见于《荀子·王制》“勿忘栖迟薛越”,指财物浪费或管理不善。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典用例或诗词引用,可查阅《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栖迟(qī chí)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尺字旁,共11画。
栖字的部首是木字旁,读音为qī,有7画;迟字的部首是尺字旁,读音为chí,有4画。
栖迟源自《诗经·邶风·静女》一诗,原来意思是指"居住"、"停留"。
栖迟的繁体字为棲遲。
古代写作栖迟的汉字形状与现代稍有不同,主要是字形演变的结果。
他常常在这片山林里栖迟。
栖身、栖息、迟疑、迟滞。
栖居、寄居、逗留。
离开、启程。
百障榜青悖理博丽禅理炒闹差歧大忙顶账低品二价菲薇高业诡窃孤卲含忖河朔狐鸣鱼书奸笑禁步赍貣鸠署冀愿跨海魁肥苦煎筣笓零用鸾门卖刀买犊魅虚面貌一新面软苗稼捻泛鸟爪窃赀清神期牛全天羣竖曲桡仁朴人生刃迎缕解热源狨鞍商检神丹射生军戍御随时度势肃心提命蜕化变质拖綉毬汪浪望梅花瓦樽瑕瑜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