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饸饹。北方一种杂粮面食。用荞麦面或高粱面轧成的长条,煮着吃。 元 王祯 《农书》卷七:“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殻,磨而为麪……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滑细如粉,亚於麦麪,风俗所尚,供为常食。”
“河漏”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定义
河漏(又称“饸饹”)是北方常见的杂粮面食,以荞麦面或高粱面为主要原料,通过底部带漏孔的工具挤压成细长条状,直接入锅煮熟食用。其口感滑润细腻,常作为日常主食。
制作与特点
制作时需将面团放入特制“河漏床”(一种木制或金属制工具),通过挤压使面条落入沸水中,形似“河水从孔中漏出”,故得此名。元代《农书》记载其“滑细如粉,亚于麦面”,说明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
别称与文献记载
不同地区称其为“合落”“河捞”或“河落”,《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也曾提及“河漏子”。
在个别语境中,“河漏”被解释为成语,形容“像河水泄漏般无法控制的情况”,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误用或特定方言表达。
建议参考来源:若需进一步了解面食“河漏”的详细做法或历史,可查阅、3、7等来源;成语用法需谨慎考证。
《河漏》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水滴从河而出之意。
“河漏”的部首为“氵(三点水)”,笔画数为10画。
《河漏》是一个古代词汇,最早出现于《康熙字典》中,意为“水滴从河中漏出”。这个词在古代主要是用来形容水滴从河水中滴落的情景。
「河漏」的繁体字为「河漏」。
在古代,有一种古汉字写法称为篆书。在篆书中,河漏的写法为「水+目+隹」。
1. 河漏声落荷花地,一时清净万籁无。 2. 夏日河漏声,立刻让人感到清凉。
组词:河水、河滩、河流、漏水、漏洞、漏网之鱼等。
河水、河川等。
池塘、湖泊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