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教的意思、七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教的解释

(1).古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互相间各自应当遵从的伦6*理规范。《礼记·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孔颖达 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妇三、君臣四、长幼五、朋友六、宾客七也。”《荀子·大略》:“修六礼,明七教。”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礼记·王言》“尊齿”作“顺齿”,“廉让”作“强果”。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七教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七教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特指统治者教化民众的七种基本伦理关系准则。其核心内涵源自《礼记·王制》,具体指代以下七种人伦关系的教化:

  1. 父子之教:强调父慈子孝,规范家庭内部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2. 兄弟之教:主张兄友弟恭,维系同辈手足之间的友爱与秩序。
  3. 夫妇之教:要求夫义妇听(或作“夫义妇顺”),确立婚姻关系中相互的尊重与分工。
  4. 君臣之教:规范君仁臣忠,明确统治者与臣属之间的权利与责任。
  5. 长幼之教:提倡长惠幼顺,维护社会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尊卑礼节。
  6. 朋友之教:注重朋友有信,强调人际交往中诚信守诺的准则。
  7. 宾客之教:涉及主客之礼,指接待宾客时应遵循的礼节与规矩。

文化意义:

“七教”系统总结了古代社会维系秩序的核心人伦纽带,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具体实践。统治者推行“七教”,旨在通过伦理教化实现家庭和睦、社会有序、天下安定,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一概念对后世伦理规范、社会治理及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七教”是中国古代伦理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伦理关系规范(出自《礼记》《荀子》)

指七种基本人际关系的教化准则,包括:

  1. 父子:强调孝道与慈爱
  2. 兄弟:注重长幼有序与和睦
  3. 夫妇:倡导婚姻责任与相互尊重
  4. 君臣:规范上下级责任与忠诚
  5. 长幼:维护年龄辈分间的礼节
  6. 朋友:提倡诚信与互助
  7. 宾客:要求待客礼仪与尊重

这一体系旨在通过规范人际关系来“兴民德”,是周代司徒官的重要职责(《礼记·王制》)。

二、道德行为准则(出自《孔子家语》)

指统治者应推行的七种道德教化:

  1. 敬老 → 民众效仿孝道
  2. 尊齿(尊重年长者) → 社会形成悌道
  3. 乐施 → 民风趋于宽厚
  4. 亲贤 → 引导择友标准
  5. 好德 → 减少隐匿恶行
  6. 恶贪 → 耻于争夺私利
  7. 廉让 → 崇尚节制谦逊

孔子认为此七教是“治民之本”,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两种解释的共同核心在于通过教化构建社会秩序,前者侧重具体人际关系,后者强调统治者德政的辐射效应,均体现古代“政教合一”的治理思想。不同典籍中的表述差异(如“尊齿”与“顺齿”)可能与文献传承或学派侧重有关。

别人正在浏览...

冰结避实就虚不失毫厘畅好是辰象楚郊旦种暮成道林纸端爱烦舛飞霞骠肥鲜逢衣赶得上槀街稿门公而忘私宫征归首蛊冶诃咥将雏记功忘过精疲力尽禁庐句比字栉菊篱牢俎雷部礼案帘幙里通外国朦昧灭没排字配边搒械频日倾否嶔崎磊落穷年没世入出神州华胄诗调书空说错丝分缕析耸羡铜竹土木工程亡国虏完事玮瓌微鲜瓮子无筭湘女祠綫民枭凶谐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