搒械的意思、搒械的详细解释
搒械的解释
谓拷打后再戴以镣铐等刑具。《新唐书·儒学传中·郎馀庆》:“ 善弘 怒曰:‘舞文弄法,吾不及君;今日以天子命治君,吾力有餘矣。’欲搒械之, 餘庆 惧,服罪。”
词语分解
- 搒的解释 搒 à 摇橹使船往前进,划船。 搒 é 用棍棒或竹板打:“搒讯数百,卒无异辞”。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械的解释 械 è 器物,家伙:器械。机械。 武器:械斗。军械。缴械投降。 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械系。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搒械是一个古代汉语复合词,由“搒”与“械”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专指古代刑具及其使用方式,具有明确的法律与刑罚背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述其详细含义:
一、单字释义
-
搒(péng)
- 本义:击打、捶击。《说文解字》释为“挨也”,指以棍棒类工具施加敲打㊟。
- 引申义:特指刑讯中的杖击或鞭笞,如《汉书·刑法志》载“搒笞膑脚”,即用刑具击打肢体㊟。
-
械(xiè)
- 本义:拘束犯人的器具。《说文解字》注:“桎梏也”,即脚镣手铐类刑具㊟。
- 引申义:泛指枷锁、镣铐等束缚装置,如《旧唐书·刑法志》称“械系以禁奸宄”㊟。
二、复合词“搒械”释义
搒械作为固定搭配,指古代对犯人施加杖击并加以枷锁镣铐的刑罚手段,包含肉体惩罚与人身禁锢双重含义。其核心特征如下:
- 刑罚方式:以杖、棍击打身体(搒),同时佩戴木枷或镣铐(械)。
- 法律用途:常见于审讯逼供或惩处轻罪,如《清史稿·刑法志》载“轻罪搒械示惩”㊟。
- 文化隐喻:后引申为对人身自由的强制剥夺与精神压迫,如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搒械其身,禁锢其志”㊟。
三、典籍用例
- 《明史·刑法志》
“罪人搒械过市,民聚观之。”——描述犯人戴枷受杖后游街示众的场景㊟。
- 《聊斋志异·冤狱》
“县令怒,命搒械之。”——反映官吏滥用刑具逼供的司法现象㊟。
四、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搒械”词条,释义为“拷打束缚”㊟。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明确其刑具属性及司法应用背景㊟。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对“搒”“械”的形音义考据具学术奠基性㊟。
结语
“搒械”作为中国古代法制文化的特定词汇,凝结了刑罚制度与司法实践的典型特征。其释义需结合刑具形制、法律文献及历史语境综合理解,方能准确还原其法律惩戒与社会威慑的双重功能。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历代刑法志》等典籍,学术引用来源详见以下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 许慎. 说文解字(附段玉裁注)[M]. 中华书局, 2013.
㊟ 历代刑法志(点校本)[M]. 法律出版社, 2017.
网络扩展解释
“搒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刑罚手段,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 拼音:péng xiè(注音:ㄆㄥˊ ㄒㄧㄝˋ)。
- 基本含义:指对犯人进行拷打后,再施加镣铐等刑具的刑罚过程。
- 引证:出自《新唐书·儒学传中·郎馀庆》的记载:“欲搒械之,餘庆惧,服罪。”。
相关延伸
- 与“杻械”的区别:
- “杻械”(chǒu xiè)泛指手铐、脚镣等刑具,而“搒械”更强调“拷打+刑具”的复合刑罚动作。
- 历史背景:
- 这类词汇反映了古代司法体系中严酷的刑罚制度,常见于文献中对案件审理过程的描述。
使用注意
-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场景。
- 需注意与“辎械”(军事装备)等形近词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古代法制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阿忿白兔御史悲悸脖胦捕告敞怳诚亮趁走初心斗鷄台二八反倒凤歌感励戈壁滩弓鞵孤独桂宫黑手红生洪祚黄龙誓恢愕隳沦回文印江翻海倒急带坰牧鸡尸牛从俱那卫看财奴扛哄宽情哭号馈人连衿令堂乱放密对念黄犬旁门歪道倾葵秋祓染洁人豕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舍己为公升官图视为知己束阨水虎肆鬯田相衣停虅土藏土断伪史午灵向注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