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意思、国庆节的详细解释
国庆节的解释
指我国国庆日。
词语分解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 庆节的解释 吉庆的节日。《旧唐书·音乐志三》:“庶几承庆节,歆奠卜帷宫。”《宋史·乐志十七》:“凡游幸但奏乐行酒,惟庆节上寿及将相入辞赐酒,则止奏乐。”
专业解析
国庆节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国家建立的纪念日,通常为纪念国家成立、独立或革命胜利而设立的重要法定节日。在中国特指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全称为“国庆纪念日”。
一、词典释义与历史渊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界定:“国庆节”即“国家庆典之日”,专指中国法定国庆日。其历史可追溯至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1日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庆节的由来》)。
二、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国庆节承载三重核心价值:
- 国家象征:体现国家主权与民族凝聚力,通过升旗仪式、阅兵等活动强化国民认同(来源:《中国文化节日大典》)。
- 历史传承:纪念中国革命历程与建设成就,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仪式延续对先烈的缅怀(来源:新华社专题报道)。
- 社会功能:法定假期促进家庭团聚、文化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活动(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公报)。
三、现代庆祝形式演变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历年通知,国庆活动呈现三大特征:
- 仪式规范化: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严格遵循《国旗法》流程(来源:全国人大官网法律条文)。
- 群众参与性:2019年起“群众游行”方阵设计突出“人民主体”理念(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 科技融合:2020年“灯光秀”等数字化庆典成为新传统(来源:央视新闻直播实录)。
学术补充:语言学家符淮青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指出,节日名词的释义需包含“时间锚点(10月1日)”“法定属性(国务院颁布)”及“文化行为模式(庆典、休假)”三层语义,国庆节释义正契合此框架。
网络扩展解释
国庆节是一个国家为纪念自身成立、独立或重大历史事件而设立的法定节日,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民族文化内涵。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国庆节(National Day)是主权国家为庆祝国家诞生、政权建立或重大历史转折点设立的全民性纪念日,通常伴随官方庆典、民众集会等活动,体现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
历史起源
现代国庆节概念起源于18-19世纪的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例如:
- 法国将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日定为国庆日(1789年)
- 美国以《独立宣言》签署日7月4日为国庆(1776年)
- 中国将10月1日定为国庆节,纪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国际差异
不同国家的国庆节具有独特背景:
- 英国:官方生日(君主诞辰,日期浮动)
- 印度:1月26日共和国日(1950年宪法生效)
- 德国:10月3日统一日(1990年两德合并)
- 现代意义
- 政治象征:强化国家主权意识
- 文化传承:通过阅兵、升旗仪式等活动延续历史记忆
- 社会功能:法定假期促进旅游业和消费(如中国"黄金周")
- 国际展示:部分国家借机举办外交活动(如法国国庆阅兵)
- 中国国庆特色
-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将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 逢十周年举行大型阅兵(如2019年建国70周年)
- 现行7天假期制度始于1999年"黄金周"改革
- 天安门广场布置巨型花篮等标志性景观
需注意的是,部分国家国庆节与独立日重合(如墨西哥9月16日独立日),而君主制国家常以君主生日为国庆日(如日本天皇诞辰)。国庆节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拜埽鹎鵊雨蔀落衣璨烂槎丫抽厘啜英咀华赐沐当撑大丫头迭忙帝鸿短见蠹民多故之秋放轶肥强風泵风颠阜盈海王星贺新凉画道黄散恢恑憰怪回迹架构嘉命讲钞蒹葭之思蛟螈鸡鸣而起晶天京债久名向知极诛绝域孔庙梁米帘钩六萌车茂士秘府明公正义明角灯婥约平均工资凄悲塞口溯流而上太监逃监天夺之年题凑通用字头陀行晚笑缊巡吴公台无稽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