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侨置的县邑。《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三年》“大司马 温 移镇 姑孰 ” 元 胡三省 注:“盖 桓宣 先从 祖约 退屯 淮南 ,后镇 襄阳 , 陶侃 以其 淮南 部曲置 义咸郡 於 穀城 ,盖有 扬州 之民而置 扬州 侨县於 穀城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东晋 政权在 长江 南北设置了许多侨州、侨郡和侨县。”参见“ 侨置 ”。
“侨县”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的特殊概念,指东晋及南北朝时期为安置北方流民而设置的临时性县邑,其名称和建制沿用移民原籍的县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侨县是侨置的县邑,属于“侨州郡县”体系的一部分。西晋末年因战乱(如永嘉之乱),大量北方士族、百姓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晋政权为安置这些流民,在其聚居地设置与原籍同名的州、郡、县,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侨县制度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与社会治理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原文化传统,也促进了南北融合。例如,郭沫若曾指出东晋在长江南北广设侨州郡县,形成独特的行政区划格局。
如需进一步了解侨县的具体分布或演变,可参考《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等史料。
侨县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侨的拆分部首为人字旁,侨的笔画数为11画;县的拆分部首为矢字旁,县的笔画数为7画。
侨县一词最早出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用来描述海外华人在国外定居的地方,通常指一个地区或县城。
侨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僑縣。
古时候,侨县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在古代文献中,有时会用「僑縣」、「僑鄉」等不同的写法来表示侨县。
1. 这个城市是一个侨县,有很多华人在这里定居。
2. 我的祖籍是某某侨县,但我生长在国外。
侨民、侨乡、侨胞、侨社、侨团等。
华侨区、华人地区、华裔聚居区。
本土、国内、内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