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陶穴的意思、陶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陶穴的解释

(1).古代凿地而成的土室。《诗·大雅·緜》:“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毛 传:“陶其壤而穴之。” 郑玄 笺:“凿地曰穴,皆如陶然。” 高亨 注:“向下掏的洞叫做穴,即地洞。”《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 晋 伏滔 《北征记》:“ 皇天坞 北,古时陶穴。 晋 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餘卷。” 清 孙枝蔚 《避乱杂述》诗之一:“夜行昼仍伏,陶穴暂可处。不道腹中饥,但言行路苦。”

(2).指墓穴。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六:“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横。” 宋 苏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累累,见之酸辛,为卜广宅,陶穴宽温,相从归安,各反其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陶穴是古代汉语中表示特定建筑形式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挖掘或烧制方式形成的窑洞或地穴式居所。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绵》,承载着中国古代建筑史与生活形态的重要信息。以下从词源、释义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 本义为“用黏土烧制器物”,引申为“制作、塑造”。《说文解字》释:“陶,再成丘也。从阜,匋声。”段玉裁注:“陶丘有窑室象形。”后衍生“挖掘”之意,如《诗经》郑玄笺:“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
    • 文化关联: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如半坡遗址)已出现陶窑与半穴居房屋,印证“陶”兼具“烧制”与“筑穴”双重含义(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 《说文》释:“穴,土室也。”指人工挖掘或天然形成的洞窟,如《墨子·节用》载:“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二、复合词“陶穴”的释义

在《诗经·大雅·绵》“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中:


三、考古实证与文化意义

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竖穴式(深5米内)与横穴式(窑洞)两种陶穴:

此建筑形式反映先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存策略,亦为“穴居文化”的实物见证(《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四、文学典源

《诗经》“陶复陶穴”句,记录周先祖公刘率民迁豳时“因地制宜”的定居过程,后世引申为艰苦创业的象征。如:


主要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2. 《毛诗正义》(孔颖达)
  3.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4.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5.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网络扩展解释

“陶穴”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古代凿地而成的土室
    指古人用泥土挖凿出的地下居所,常见于早期人类穴居生活。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描述周朝先祖古公亶父带领族人以土穴为居的情景。后世文献如《太平御览》也记载了相关典故。

  2. 墓穴
    引申为埋葬死者的土坑或洞穴。例如宋代苏轼在《徐州祭枯骨文》中写道:“为卜广宅,陶穴宽温”,即用“陶穴”代指安葬遗骸的墓穴。


二、延伸解析


三、文学引用

《诗经》与苏轼的诗文是“陶穴”的典型用例,既反映了早期人类居住形态,也体现了词义的扩展(如墓穴)。清代孙枝蔚诗句“陶穴暂可处”则延续了土室的本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太平御览》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熬谷败事有余,成事不足犇遯宾采秉文兼武鹁鸽池鱼之虑垂堂大都宪打拷疐跋底细东绢端伟腐陋告退乖小使孤峯汉策黑牌怀道迷邦黄榜黄鱼车浣雪华屋山丘监书角袜洁整记功进项棱威两泪汪汪裂兆理七六监氂缨魔说沐雨糯粟叛降迁怒于人倩巧骑牛读汉书侵牟阙乏濡忍伤痛审决兽睡衰陵团圈吞齧驼员玩意纬经伟彦文园消渴骁媒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