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凿地而成的土室。《诗·大雅·緜》:“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毛 传:“陶其壤而穴之。” 郑玄 笺:“凿地曰穴,皆如陶然。” 高亨 注:“向下掏的洞叫做穴,即地洞。”《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 晋 伏滔 《北征记》:“ 皇天坞 北,古时陶穴。 晋 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餘卷。” 清 孙枝蔚 《避乱杂述》诗之一:“夜行昼仍伏,陶穴暂可处。不道腹中饥,但言行路苦。”
(2).指墓穴。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六:“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横。” 宋 苏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累累,见之酸辛,为卜广宅,陶穴宽温,相从归安,各反其真。”
“陶穴”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凿地而成的土室
指古人用泥土挖凿出的地下居所,常见于早期人类穴居生活。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描述周朝先祖古公亶父带领族人以土穴为居的情景。后世文献如《太平御览》也记载了相关典故。
墓穴
引申为埋葬死者的土坑或洞穴。例如宋代苏轼在《徐州祭枯骨文》中写道:“为卜广宅,陶穴宽温”,即用“陶穴”代指安葬遗骸的墓穴。
《诗经》与苏轼的诗文是“陶穴”的典型用例,既反映了早期人类居住形态,也体现了词义的扩展(如墓穴)。清代孙枝蔚诗句“陶穴暂可处”则延续了土室的本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太平御览》相关条目。
陶穴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陶”和“穴”。
部首:陶-阜,穴-穴
笔画:陶-7画,穴-5画
陶穴源于《诗经·国风·唐风》中的一句诗:“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其中“宜其家室”中的“室”就是陶穴的意思,表示人的住处。
繁体中文中,陶穴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陶穴”。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陶穴的古字形为“陶”,其中“”为陶的正字旁,表示与陶器相关之意。
1. 他的陶穴别致而宽敞,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2. 这座小寨的陶穴建造在山腰,景色优美而宜居。
陶器、陶艺、穴居、穴道
住所、住宅、居所
露天、草地、户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