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水瓢的意思、水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水瓢的解释

用对半剖开的葫芦做的舀水用具。也有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水斗二个,水瓢十个。” ********* 《死水荒村》:“虾蟆蹲在甑上?水瓢里开白莲?”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五章:“等那个亲兵将水瓢送回茅屋走出来时, 闯王 分付一个亲兵将携带的半袋子豆料倒在狭路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水瓢,汉语常用名词,指一种用于舀取和盛放液体的传统器具,尤其指从水缸等容器中取水的工具。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水瓢指一种由对半剖开的葫芦干壳制成的舀水工具,后泛指其他材质(如木、金属、塑料)制成的同类器具。其核心功能为舀取液体,尤以取水为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将其定义为:"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做的舀水用具,也泛指类似形状的舀水器具" 。


二、形制与演变

  1. 传统形制

    原型为葫芦瓢:将成熟葫芦纵向剖开,挖去瓤肉后晾干而成。因葫芦质地轻便、天然防水,且剖面呈自然勺形,成为早期最普及的取水工具。

    《农政全书》载:"匏,瓢也,剖之为蠡,可以挹水。" 印证其作为农具的实用性 。

  2. 材质扩展

    • 木瓢:用整木挖凿或拼接制成,常见于北方地区。
    • 金属瓢:如铁瓢、铝瓢,耐用但易导热。
    • 塑料瓢:现代主流材质,轻便廉价。

      《中国民俗器物分类》指出,水瓢材质演变反映民间生活用具的工业化进程


三、功能与文化象征

  1. 实用功能

    作为厨房、水缸的配套工具,用于定量取水、转移液体。其敞口浅底的设计便于倾倒,手柄(或天然葫芦柄)便于持握。

  2. 文化隐喻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出自《红楼梦》,喻指对感情或欲望的专一与节制,赋予水瓢哲学意涵 。
    • "按下葫芦浮起瓢":歇后语,比喻问题此消彼长,难以根除。

四、工艺与使用场景

传统葫芦瓢制作需经选种→种植→收获→剖分→去瓤→晾晒多道工序,常见于农村家庭。现代虽被工业化产品取代,但在民俗展示、传统生活体验中仍具符号意义。《中华生活志》记载,水瓢与陶缸、井绳共同构成传统家庭取水系统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民俗器物分类与考释》. 文物出版社, 2009.
  4. [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
  5. 李露露. 《中华生活志:器物与日常》.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网络扩展解释

水瓢是一种传统取水工具,主要用于从水缸等容器中舀水。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用途 水瓢是农村常见的取水器具,通常与水缸配合使用,北方地区也称作“舀子”。其功能不仅限于取水,还可用于厨房舀取液体(如铁锅中的水)。

  2. 材料与制作 • 传统材质:多由对半剖开的成熟葫芦制成,需经过晒干、挖空等工序。 • 其他材质:随着发展,逐渐出现木制、金属(如铝制)水瓢。

  3. 结构设计特点 • 前端为流线型,便于快速舀水。 • 底部钝尖形曲线设计,可贴合水缸凹部,便于舀尽积水。 • 侧壁采用小曲率曲线,增强实用性。

  4. 历史记载 最早见于明代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下》,记载为“水瓢十个”,现代文学作品如闻一多《死水荒村》、姚雪垠《李自成》中也有提及。

文化意义 民间谚语“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体现了其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实用工具,也承载着农耕文化记忆。

别人正在浏览...

被囊博达布衾卜岁尝新宸谟甸甸方回分庭肤词杆秤耕敛关访裹脚条子寒局酣奭后槽怀才缓音浣准昏惨煎服佼好架造旧匹款样敛手屏足敛怨零孤镂刻盲流纳诲腩炙逆徒堋淫劈柴铺闻七重围子窃禄琦傀槭槭全卦子去梯饶让人排盛丽世典豕腹湿疹说文解字琐伏天均庭宇通货文身翦发乌涅白糟梧叶题诗遐制析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