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斧凿削刻留下的痕迹。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2).比喻诗文刻意造作的痕迹。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诸葛亮刘伶陶潜李令伯文如肺腑中流出》:“ 李格非 善论文章,尝曰: 诸葛孔明 《出师表》、 刘伶 《酒德颂》、 陶渊明 《归去来词》、 李令伯 《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谢元暉 曰:‘好诗圆美流畅如弹丸。’此所谓诗中有文也……观 子美 到 夔州 以后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信是如弹丸矣!”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 易安 《声声慢》词……后闋又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文学报》1987.2.26:“全诗情随景移,开阖自如……又十分熨贴,没有斧凿之痕。”
斧凿痕
指用斧头和凿子加工木材或石材时留下的痕迹。在汉语中常作为比喻义使用,强调人工雕琢的迹象过于明显,缺乏自然流畅之感,多用于评价文学、艺术或行为中刻意修饰而失真的状态。
指器物表面因斧凿加工留下的物理痕迹。例如:
古代石雕表面常保留斧凿痕,体现原始工艺特征。
核心含义:人为雕琢的痕迹过重,破坏自然美感。
儒家与道家思想均推崇“大巧若拙”,反对过度雕饰:
定义斧凿痕为“喻指诗文刻意造作而不自然”。
“斧,斫也;凿,穿木也”,从工具功能佐证本义源流。
分析唐宋诗论中“去斧凿痕”的审美演变。
例证: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被赞“无斧凿痕”,因其白描手法浑然天成。
注:以上文献可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库或专业学术平台(如中国知网)查阅原文。
“斧凿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字面意义
指用斧头、凿子等工具加工木石时留下的痕迹。
例如:“这座雕像的基座还留有明显的斧凿痕。”
比喻义
形容文学、书画等艺术作品因过度雕琢而显得生硬、不自然。例如:
“这首诗虽然用词华丽,但斧凿痕太重,反失意境。”
需注意,该词解释在多个来源中表述相似,但部分网页(如、5)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验证。
騃竪拜风榜人半农半牧区碧山博买驳行禅宗畴曩传声纯悫慈造邨书错行驔步二虞扼守繁荣富强非法封建地租工致皈心国姓悍戾函托话岔儿黄祚讲考江尾傢什讦斥惊异谲戾掘取考寻哐当蓝淀联第立时三刻杪秋模棱两可耐洗纳屦踵决烹冰偏意杞梁城铨擢僧伽梨剩余价值首宪水星肃敬天方夜谭脱监罔殆武士无往不利衔训崤塞膝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