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风曲的意思、八风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风曲的解释

即八风舞。 宋 辛弃疾 《归朝欢》词:“倚危楼,人间谁舞,扫地《八风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风曲"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1. "八风"本义

    指自然界八个方向的风(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象征天地运行规律。

    来源:《汉语大词典》"八风"条目

  2. 礼乐引申义

    在周代礼乐体系中,"八风"被赋予伦理内涵。《左传·隐公五年》载:"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杜预注:"八风,八方之风也,以八音之器播八方之风"。此处"八风曲"可理解为以音乐调和阴阳、顺应天地之道的仪式乐曲。

    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二、音乐形态特征

  1. 律吕对应关系

    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提出"八风"与十二律吕的关联:八风曲可能采用"随月用律"的旋宫转调技法,即不同月份演奏对应律高的乐曲以应和节气。

    来源:商务印书馆《乐律全书校注》

  2. 功能分类

    据宋代陈旸《乐书》记载,八风曲属"雅乐"范畴,分为两类:

    • 祭祀用曲:如《云门》《大咸》等六代乐舞,配八佾之舞
    • 宴飨用曲:如《鹿鸣》《四牡》等诗乐,体现"以乐侑食"礼制

      来源: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乐书》

三、文化哲学内涵

  1. 天人感应载体

    《乐记·乐象篇》强调:"八风从律而不奸",认为八风曲通过音律实现"天地人"三才和谐,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述:"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二子》辑本

  2. 治国伦理象征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礼乐》将八风曲与儒家德政关联:"八音者,何谓也?乐记曰:土曰埙,竹曰管... 八风四时,物不疾瘁"。

    来源:中华书局《白虎通疏证》

四、历史流变考

  1. 先秦起源

    甲骨文"风""凤"同源,殷商已有"四方风"祭祀乐歌(见于《殷墟文字乙编》),为八风曲雏形。

  2. 唐代重构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时"更定太乐曲目,立坐二部伎",其中《承天》《长寿》等曲吸收八风曲元素,转型为燕乐大曲。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


注:因"八风曲"属专业古乐术语,现代词典收录有限,本文释义综合古代乐论、经学注疏及音乐史学成果,核心文献均标注权威出版社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八风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其含义及相关背景可归纳如下:

1.基本释义

“八风曲”即“八风舞”,是古代的一种舞蹈或乐曲形式,可能与“八方之风”或礼仪文化相关。该词多见于宋代文人作品,如辛弃疾《归朝欢》词中“倚危楼,人间何处,扫地八风曲”即引用了这一意象。

2.文学引用

辛弃疾在《归朝欢·寄题郑元英文山巢经楼》中写道:“倚危楼,人间何处,扫地《八风曲》。”此处的“扫地”暗含消逝、衰落之意,或借“八风曲”讽喻文人失节、雅乐不存的境况。

3.潜在文化内涵

“八风”原指八方之风(如《吕氏春秋》中的“东北炎风、东方滔风”等),后衍生为礼乐教化之象征。而“八风曲”可能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意境,但具体舞蹈形式及曲调已不可考。

4.现代研究

该词在当代主要用于古典文学研究,多作为辛弃疾词作的注脚,未见于现代日常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八风舞”的具体形态或辛弃疾创作背景,可查阅《宋史·乐志》或相关词学注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常守分败困班干部不如归赤凤皇来春江花月夜大费道童敌军逢时阜康垓下歌革审苟禄寡不敌众刮拉官局孤堆谷陵果子露还琴含露弘丽红茵画井惶悚欢睦浑穆昏子剿截郊隧结断节骨眼芥子及祸饥驱叩门九府捐命壸范帽盔弭谤名垂千秋迷罔尼院排遣剖破气俗齐账榷酤如约守视食祭台命腾播缇籥同砚尪残现职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