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 魏 曹植 《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丁晏 注:“乃为常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復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唾也。”后因以比喻念旧不忘。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参阅 唐 李匡乂 《资暇集·不反剉》、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
“千里井”是一个源自古代诗词的典故,其含义与情感表达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诗中通过“千里不唾井”的比喻,表达即使离开故地千里,也不忍唾弃曾饮用的井水,暗喻对旧情的珍视与不忘。
本义与引申义
原指对旧物的眷恋,后引申为念旧、不忘旧情的象征。例如,唐代杜甫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中写道:“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此处借“千里井”暗含对过往的复杂情感。
文化内涵
这一典故反映了传统文化中“饮水思源”的道德观念,强调对恩情或旧事的铭记,即使关系终结,仍保留一份尊重与怀念。
近义表达
类似意境的成语有“饮水思源”“睹物思人”等,但“千里井”更侧重离别后仍存眷恋的特殊情境。
总结来看,“千里井”通过具体意象传递抽象情感,是古典文学中含蓄表达怀旧之情的典型范例。其核心在于强调人性中不忘本、不弃旧的美好品质。
千里井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千”、“里”和“井”三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千”字的部首为“十”,总笔画数为三; - “里”字的部首为“田”,总笔画数为七; - “井”字的部首为“二”,总笔画数为四。
来源: 据史书记载,千里井原指在古代长途跋涉的交通要地,每隔千里修建一口水井,用以给行人和马匹提供水源,供他们饮用、沐浴和补充体力。
繁体: 千里井的繁体字为「千裡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千里井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其字形与今天大致相同。
例句: 1. 走到这里已经是千里井了,我们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
2. 传说中的千里井曾是古代重要交通路线上的一道风景。组词: 千里马、千里镜、千里迢迢、井水不犯河水。
近义词: 井。 - 千里井和井虽然意思相近,但千里井有特指在长途跋涉的交通要地修建的水井的意思,而井则可以指任何类型的水井。
反义词: 长途无水、旱井。
白脉不咎既往长啸车公当院敌不可假顶梁骨底子方丈字梵神福筭腐殖土公山规摩谷田焊嘴蚝壳窗鹤钥角束金泥衿鞶僦贷季寥窲廪牺令魔术师鸟散鱼溃傩禳庖西书破闲破柱琪华青桂香穷凶极悖穹质弃撇阒然无声桑门山矾弟山上有山蛇穿史家守度受暑霜木四殆私黩随牙损秽肃庄台照逃奸讨据豌豆叶魏阙文柏相合啸台歇后语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