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 和 南朝 登记外地流入人口的册子。《晋书·成帝纪》:“﹝ 咸康 七年﹞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七年》:“詔实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 胡三省 注:“时王公庶人多自北来,侨寓 江 左;今皆以土著为断,著之白籍也。白籍者,户口版籍也。 宋 齐 以下有黄籍。”
“白籍”是东晋和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户籍登记形式,主要用于管理北方南迁的侨民,以下是详细解释:
白籍是东晋及南朝政权为北方南迁的侨民设立的临时户籍册,以白纸书写,与本地土著居民的黄籍相区别。其核心功能是登记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信息,以便管理。
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推行“土断白籍”政策,要求侨民在定居地编入正式黄籍,取消优待,承担赋役。这一政策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强化户籍统一管理。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白籍”解释为“无国籍或身份的人”,但这一用法缺乏历史文献直接支持,可能是对古代概念的引申或误读。学界普遍认为其原义专指南北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白籍反映了东晋南朝应对人口迁徙的特殊管理策略,也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重要案例。其历史意义远大于现代引申含义,需结合“土断”政策和侨州郡县制度综合理解。
(更多细节可参考汉典、知网等权威来源的原始文献)
《白籍》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
拆分成的部首是「白」和「⺍」,其中「白」是常用的部首,表示「白色」;「⺍」是偏旁部首,表示「食物」。
笔画分别是「白」8画,「⺍」3画。
《白籍》这个词源自于汉字,具体来源和演变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白籍》的繁体字为「白薊」。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需要通过考古、文献等途径来了解。
他因为不符合国籍条件,被划归为白籍。
白木(bái mù):指颜色偏白的木材。
籍贯(jí guàn):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或祖籍。
无籍、本籍
有籍、有国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