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涉水。连衣涉水叫厉,提起衣服涉水叫揭。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毛 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 宋 文天祥 《献州道中》诗:“躋攀上崖蹬,厉揭涉瀟瀨。” 清 曹寅 《秋饮》诗:“一勺波澜生,深浅各厉揭。”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丹青真贋那得知,厉揭神情独可按。”
(2).指所受影响深浅不同。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侯卫厉揭,要荒濯沐。”
“厉揭”是汉语中具有典故色彩的复合词,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该词由“厉”“揭”两个动词组成,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厉”指穿着衣裳涉深水,《毛诗正义》注:“以衣涉水为厉”。古代渡河时若水深及腰,则保持衣冠完整直接过河;“揭”指提起下裳渡浅水,《说文解字》释为“揭,高举也”,指将衣摆提起避免沾湿。这一行为差异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二、引申含义 在《十三经注疏》中,孔颖达将其引申为“礼制之用,各因其时”,比喻处理事务需根据客观条件调整方法。如《汉书·贾谊传》引作“可为长太息者此也”,将渡河方式引申为治国策略的权变之道。
三、语法特征 作为动宾结构复合词,“厉揭”在古汉语中可拆分使用。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该词具有“连动式”语法特点,常以“深厉浅揭”四字格形式出现,如《后汉书·张衡传》载“深厉浅揭,随时为义”。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词为书面语,标注其现代义为“比喻做事要因地制宜”。常见于学术论著中,如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引此典论证“权变之道”,体现其作为文化典故的传承价值。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古代汉语》(王力主编)等权威辞书及古籍注疏,核心语义阐释与《辞源》(第三版)释义体系保持一致。
“厉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涉水方式
引申义
可比喻事物对人的影响程度不同,如汉代扬雄《剧秦美新》中“侯卫厉揭,要荒濯沐”,暗指不同地区受教化深浅有别。
部分资料提及“言辞严厉揭露真相”的释义(如),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误引或混淆其他成语,建议以《诗经》及汉典解释为准。
白驹不共戴天采绣沧海承吏春枝从徕村路荡蠲砥厉名号断简残编矾石覆视凫鸭该举公母俩怪憾孤景鼓排含纳合成监事浇墓轿行胶印截头路极法鸡毛文书进事近因觉察裾裾控总馈粮旅愁媢克谧如谬忒摩砻俳谑漰湍啓知融冶柔明睿训山芥沈悲深察盛服先生时移世易滕口同根土混混挖补晚快边宛折详载先号后庆析骸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