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慎检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皇后其刻心秉德,毋违先后之制度,力谊勉行,称顺妇道,减省羣事,谦约为右。” 元 袁桷 《王氏先茔碑铭》:“ 玉 尝一试吏,輒谢去,谦约无表襮。” 王闿运 《<蕉云山馆诗文集>序》:“其自处谦约,而劝人谆篤,纯乎德之言也。”
“谦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用法:
“谦约”指为人谦逊且自我约束,强调在言行举止中保持低调、谨慎的态度。其核心在于谦慎检束,即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克己守礼的状态()。
谦逊与约束的结合
该词不仅指谦虚待人,更包含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的意义。例如《汉书》提到许皇后需“谦约为右”,即要求她以谦卑简约为首要准则,遵守制度并约束自身()。
历史语境中的表现
在古籍中,“谦约”常形容有德之人的品行。如元代袁桷描述王玉“谦约无表襮”,指其虽有能力却不张扬;清代王闿运在序文中称“自处谦约”,强调内敛自持的修养()。
在现代语境中,“谦约”可延伸至职场或社交场合,强调在合作中既保持谦逊态度,又恪守契约精神,避免过度承诺()。
《谦约》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谦虚而有约束力的约定。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谦和约。
谦的部首是讠,总笔画数为12;约的部首是约,总笔画数为7。
《谦约》这个词的来源并无确切记载。从字面上来看,谦约可能起源于古代官员之间的秘密协议或默契。谦虚作为一种美德,与个人的约束力结合在一起,用来形容言谈举止的规范,并产生了这个词汇。
繁体字中的《谦约》为「謙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常常有变化。对于《谦约》,古代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但总体意义仍然相同。
1. 在签署合作协议之前,双方达成了一份谦约,以确保公平和诚信。
2. 他以谦约的态度向长辈请教问题,展示出他的谦虚和尊敬。
谦虚、约定、虚心、约束、协议、规范。
谦虚、谦和、谦逊、谦恭。
傲慢、自大、盛气凌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