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綪茷的意思、綪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綪茷的解释

红旗。《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 杜预 注:“綪茷,大赤,取染草名也。” 孔颖达 疏:“《释草》云:‘茹藘茅蒐。’ 郭璞 曰:‘今之蒨也,可以染絳。’则綪是染赤之草,茷即斾也……知綪茷是大赤,大赤即今之红旗,取染赤之草为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綪茷(拼音:qiàn fá)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旗帜的色彩与形态。其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义分解

    • 本义指赤色缯帛,特指用于旗帜的红色织物。《说文解字》载:“綪,赤繒也。从糸,青声。”
    • 引申为旗帜上的红色装饰部分,象征威严与标识。
    • 原意为草叶茂盛貌,后借指旗帜边缘的垂饰或飘带。《尔雅·释草》注:“茷,草叶多也。”
    • 在旗帜语境中,特指旗旒(liú)或旗麾的垂缀物,呈现摇曳之态。

二、合成词义

“綪茷”合称,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四年》:

“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

三、文化内涵

綪茷作为周代诸侯仪仗的组成部分,兼具礼制符号与军事标识功能:

四、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解读领域,是考察先秦礼制与军事文化的重要语料。


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綪茷”一词,目前没有权威可靠的词典或文献资料收录其解释。根据现有信息分析:

  1. 可能情况分析

    • 该词可能是生僻字组合或输入错误。例如“綪”单独存在,读作qiàn,指深青带红的颜色;也可读qīng,通“青”。而“茷”读作fá,意为草叶茂盛。但两字组合未见明确释义。
    • 另一种可能是古籍中的通假或异体字,如“綪”与“茜”(红色染料)、“茷”与“旆”(旗帜)存在通假可能,但缺乏文献佐证。
  2. 建议

    • 请核对词语的准确性,确认是否存在字形误差(如“綪旆”“綮茷”等)。
    • 若引自古籍,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上下文,以便进一步查证。
    • 可尝试查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专业工具书获取更详细信息。

由于当前无可靠来源支持该词的解释,以上仅为推测性分析。建议通过权威文献或语言学专家进一步核实。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山温泉百幅被宝幢敝裘薄养厚葬不揆梼昧缠头赀扯白尺刃抽简禄马脆断订书机锋芒忿塞给敏各尽所能膈肢官体轨书海绵黑漆漆花糕潢污牋刺借箸机坊京戏居民点狂徒阔野銮迾旅褐买田阳羡农业生产皮綷竮竛扑笔旗船奇度切论七轮扇群策群力肉攫柔桑少顷沙滩排球神贶实体词水臌蜀琴台省弹纠探骑蹄踏婉顺魏两无寘掀扬小有天犀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