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法度体制。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诔》:“金汤无险,轨书攸同。”
“轨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ǐ shū,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轨书”指代法度体制,强调社会规范、文字或制度的统一性。该词源自《礼记·中庸》中的经典表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原指秦朝统一后推行的交通(车轨)、文字(书文)和伦理标准,后引申为泛指统一的社会制度或规范。
“轨书”一词承载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对统一性的追求,其内涵从具体的车轨、文字标准扩展至广义的社会制度。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礼记》原文或历史制度研究(如、3、5的学术延伸)。
《轨书》是指指导人生、修身养性的书籍。它寓意着人们应该追求正确的道德准则、履行社会责任和修炼自己的品格。
《轨书》是一个由“车”和“十”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部首“车”表示与交通、行走相关,而部首“十”表示十字,也代表了完整性。
根据《康熙字典》,《轨书》共有10个笔画。
《轨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昉所著的《淮南子注》中,后来经过历代的演变和传承,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汇。
在繁体字中,轨书的写法为“軌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一定的变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时候轨书的写法为「軌書」。
1. 这本书是一本启迪心灵、教导道德的轨书。
2. 古代帝王读轨书,以求治国安邦。
1. 修身养性:指通过学习修行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2. 理性信仰:指以理性为基础的信仰体系,强调思考和理性判断。
1. 典籍:经典的书籍,具有指导意义。
2. 品格经典:以道德品质和修养为主题的经典著作。
草率著作:指缺乏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