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要放置。《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伯 ﹞乃使 公孙获 处 许 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寘於 许 。’”
(2).谓无以置身,惶悚不安。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看讲启》:“臣不涯庸浅,轻敢奉宣……惭悚交并,寝兴无寘。”
(3).犹言不予处理。 唐 孙逖 《对甲读<周书阴符>或告违法判》:“下帷之时,不学明训;张灯之际,乃习《阴符》,徒成 仲舒 之滛,不如 元凯 之癖。或称违法,诚则伊咎,欲将议狱,其或有词……苟如斯失,无寘於辟。”
“无寘”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不要放置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凡而器用财贿无寘於许”,意为告诫不要将器物财物放置在许地。此处的“寘”通“置”,强调禁止或避免某种行为。
惶悚不安,无以自处
南朝梁萧统在《谢敕赉看讲启》中写道:“惭悚交并,寝兴无寘”,描述因惭愧惶恐而心神不宁、无法安身的心理状态。
不予处理
唐代孙逖的判例《对甲读<周书阴符>或告违法判》中提到“不学明训”,结合上下文可推断“无寘”在此指对某事件或行为不作处置。
注意:该词现代已极少使用,需结合古籍原文分析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全唐文》等文献。
《无寘》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在禅宗中常用。它的意思是超越形而上的存在,没有固定的住处或依据之意。代表着超脱尘世的境界。
《无寘》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寸,宀(ㄑㄧㄥ)是指房屋,寸(ㄙㄨㄣ)是指长度单位。笔画部分,它含有16画。
《无寘》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华严经》,是南朝佛教高僧罗应世翻译的。之后,它成为了禅宗的重要概念,代表着用于描述佛性的本质。
《无寘》的繁体字形为「無房」或「無址」,它们保留了原始字形的特点。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对于《无寘》而言,古人可能采用不同的写法,如「毋宅」或「無姿」。不同的写法在古代文献中也能够找到。
1. 他通过冥想达到了对《无寘》的领悟。
2. 禅师对学生说:“要悟通《无寘》,需超越相对的世俗观念。”
无边无际、无形无影、无欲无求、无忧无虑、无关痛痒、无私无畏
无求、无欲、无畏、无我、无为
有寘、有界、有欲、有我、有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