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借箸的意思、借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借箸的解释

[make a plan for others] 喻代别人出谋划策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 杜牧《河湟》

详细解释

《史记·留侯世家》:“ 食其 未行, 张良 从外来謁。 汉王 方食,曰:‘ 字房 前!客有为我计橈 楚 权者。’具以 郦生 语告,曰:‘於 子房 何如?’ 良 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 曰:‘何哉?’ 张良 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藉,《汉书·张良传》作“借”。箸,筷子。后因以“借箸”指为人谋划。 唐 杜牧 《河湟》诗:“ 元载相公 曾借箸, 宪宗皇帝 亦留神。” 元 冯子振 《鹦鹉曲·四皓屏》:“借箸筹灭 项 兴 刘 ,到底学神仙去。” 茅盾 《杂感二题·又一副嘴脸》:“ 日本 武士,对于 中国 的这些‘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箸代谋,大概并不领情,大概在暗笑。”亦作“ 借筯 ”。 唐 柳宗元 《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吾子歷览古今之变,而通其得失,是将植密画於借筯之宴,发羣谋於章奏之笔。”《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陛下虽前席问计,羣臣欲借筯出奇,以臣料之,恐无及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借箸”是汉语中一个典故类词汇,本义指借用筷子,后引申为代人筹划或提出策略。其核心语义可拆解为以下四部分:

一、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刘邦宴席间“借箸代筹”的故事。楚汉相争时,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裔,张良借用刘邦的筷子(箸)为筹码,逐条陈述此计弊端,最终使刘邦放弃该策略。这一历史事件使“借箸”成为谋士献策的代称。

二、语义演变

  1. 动作本义:字面指借用他人餐具,《说文解字》释“箸”为“饭攲也”,即用餐具夹取食物。
  2. 引申义:通过《史记》典故衍生出“代为谋划”的抽象含义,明代《字汇》将此引申义纳入辞书解释,标注为“假器以筹事”。

三、文学应用 在诗词中常作动词使用,如宋代陆游《秋雨》中“老儒负耒今何恨,夜雨初凉得借箸”,此处借指获得施展谋略的机会。清代《佩文韵府》将其归类于“器用部”,强调典故中的器物象征意义。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比喻代人筹划”,多用于书面语。例如:“在项目研讨会上,专家借箸前贤思路,提出创新方案。”

(本文释义参考《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版、《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借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历史典故,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借箸”字面意为“借用筷子”,实际指代人出谋划策的行为。该词源自《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的典故:张良曾借刘邦的筷子指画形势,为其制定战略,后引申为代替他人筹划计谋。

二、典故出处

《史记》记载,刘邦在饭桌上向张良咨询对抗项羽的策略时,张良回应:“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这里的“借箸”指借用筷子模拟战场局势进行分析。

三、用法与延伸

  1. 代指谋划:如唐代杜牧诗句“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河湟》),以“借箸”表达元载为朝廷献策。
  2. 成语衍生:常缩略为成语“借箸代筹”,如《幼学琼林》记载“与人设谋曰借箸”。
  3. 近义词:在文献中可与“借筯”互换,如柳宗元曾用此词表达类似含义。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题材创作,例如茅盾在杂文中使用“借箸代谋”描述策略讨论。


若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诗词用例,可参考《史记·留侯世家》及杜牧《河湟》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报童边都边竖博通不臻猜打黜遣蝶装腭部二人传尔馨发虑泛授傅堞感激涕零高懿高直乖言憨戏黑缁缁黄帝冢华显轇葛解寤季风气候决局跙跙口含钱连烽辽东半岛霝龠柳宿率初漫胡缨拟物偶犯蚍蝣阡张诮项绮栊青磷妊妇睿渥三处合审合射蛇收付漱齧松江银腾蹙涕泗滂沱同门友通儒头会团瓢拓荦先见之明嚣虚笑意下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