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问一答。《左传·襄公十二年》:“ 灵王 求后于 齐 , 齐侯 问对於 晏桓子 。”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是夕祖孙及 仲仙 同处一室,问对竟, 仲仙 復为歌曲。” 郭沫若 《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此外在《论语》中有关于 子张 和 孔子 的问对好多条。”
(2).文体名。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问对》:“问对者,文人假设之词也。其名既殊,其实復异,故名实皆问者, 屈平 《天问》, 江淹 《邃古篇》之类是也。名问而实对者, 柳宗元 《晋问》之类是也。”
“问对”是一个汉语词汇,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
指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交流,常见于古代文献或师生对话场景。例如《左传·襄公十二年》记载的齐侯与晏桓子的问答,清代吴骞《扶风传信录》中也记录了祖孙对话的情景。
特定文体名称
指作者自设问题并自我解答的文体形式,用以阐明观点或抒发情感。例如: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将问对文体分为两类:
“对”字本义为应答,甲骨文从“口”强调言语回应,后逐渐引申出“对应”“对答”等含义,为“问对”一词提供了语义基础。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文体学研究和汉字演变考据,涵盖文学、语言学等多角度解释。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左传》《文体明辨》等原著。
《问对》是一个成语,意为确保问询的正确与不误。在某个问题、情况、事情等方面,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或答案。
《问对》包含两个字,拆分成“问”和“对”两个字。其中,“问”字是由“口”和“门”两部组成,总共4画;“对”字是由“寸”和“寸”两部组成,总共7画。
《问对》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记·王制》,其中有一句话叫做“问惟中,对以正”。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问对》。
《问对》的繁体字为「問對」。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在不完全相同。对于《问对》这个成语,在古代可能会有一些字形上的差异。
1. 在遇到难题时,他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真是问对了。
2. 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一定要确保问对了。
3. 只有问对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问询、对答如流、对号入座、问话
确证、核实、查证、核对
问错、答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