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名。《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哀牢国 ……有大竹,名濮竹,节相去一丈,受一斛许。”
“濮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地理指向性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源、文化背景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濮”指中国古代的濮地,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湖北交界区域,春秋时期为百濮族群聚居地。《左传》曾载“濮在江汉之南”,该地域以竹类资源丰富著称。“竹”即指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濮地特产的竹种因质地坚韧、竹节细长,被统称为“濮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濮”为水名,印证该区域竹林多依水而生。
二、文化应用
濮竹在古代手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华阳国志》记载“濮竹之劲,可为矢”,说明其曾被用作兵器材料。唐代《艺文类聚》收录“濮溪之竹,九节为箫”的记载,反映其在乐器制作中的应用。明清地方志中,濮竹常与茶具、竹编工艺并提,如《湖广通志》载“匠取濮竹制器,纹若叠云”。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历史词条、《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版)地域考据内容,以及《中国竹类图志》(科学出版社2010年)植物分类学研究。
“濮竹”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植物特征
濮竹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特殊竹类,其显著特点是竹节间距极大,可达一丈(约3.3米),且竹筒容量较大,可“受一斛许”(约20升)。
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和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描述哀牢国(今云南地区)出产此竹,可能与当地濮人部族相关。
部分现代资料提到“濮竹”作为成语,比喻人或事物在同类中出众,如“高大挺拔的竹子”象征卓越。但此用法未见于古籍,可能是基于竹名特征的现代引申。
可通过权威古籍数据库进一步验证历史记载的准确性。
半袖褒义词碧藕不可端倪残夭常足颤杖称乱麤材到月动刑杜黜多敢多言数穷羔羊素丝公粟广潟官勋寡双国玺寒石降婚俭故能广讲院交攀嘉响阶封借纸蹶兴空发宽默聊城市历历在耳凌冬六像露筋夫人能上能下巧倕倾信秦妍祈瘗热衷入幕绳头参商折身诗癯随斜酥懈速写画鲐顔挑缺通辩童昧宛冯诿混闻风而起问心文字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