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冷的岩石。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逕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2).即卤碱。入中药,味苦,性寒。主治大热消渴等。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阳之至也,煎砂烂石,飞鸟絶,水虫疾,万物枯槁,江湖消竭。当此之时,入沉清泉,出衣絺綌,燕高臺,服寒石,犹不能任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五·卤碱》。
"寒石"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权威词典及文化典籍解释如下:
指物理属性寒冷或温度低的石头,常见于自然描写或比喻清贫环境。
《汉语大词典》释义:
"寒石"指冰冷的石头,常喻指贫寒或清冷之境。
例证:
唐代姚合《寄贾岛》诗:"甑破宁回顾,瓶沉岂恨贫。寒石一片冰,孤桐三尺琴。"(以"寒石"暗喻贫士清苦)
来源:汉语大词典(链接)
文人常以"寒石"自喻清寒不改其志,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以"寒石"精神反衬求学之艰)。
来源:《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古籍中偶指矿物药"寒水石"(一种硫酸盐矿物),但需语境区分。
《本草纲目·石部》:
"寒水石,又名凝水石、盐精石,辛寒无毒,治积热烦渴。"
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链接)
"寒"为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冰)。"石"为山骨也。二字合指冷硬之物。
收录"寒石"词条,引例多关联隐士、冬景意象,如"夜卧寒石榻,晨餐古涧松"。
综合考据:"寒石"的核心语义源于其物理属性,在文学与哲学层面延伸为孤高、贫寒的象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上释义均引自权威工具书及经典文献,释义脉络清晰,文化背景完整。
“寒石”一词在中文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寒冷环境中的岩石,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例如唐代杜甫《前出塞》诗之七提到“逕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通过“寒石”意象渲染边塞行军环境的艰苦。
作为中药时,寒石又名石碱或卤盐,主要特性与用途包括:
阿谀逢迎跋疐八贵白日飞升板庋便儇鼻坳鼻凹糖鼻窒蚕麻酲醉陈痾翠黛璗琫雕年繁弦腐木高禖跟捕寡发光圈和衣而卧回向文诫勅接待员洁言井宿旧年绝代糠镫孔方吏部眠劣弱陵气令原之痛梨子龙旟马赫迪蛮禽迷颩模登娘子泥蟠不滓旁排偏提霹拍千金躯七步成章妻服区区规规日本人山戎石枏烁光泗州调讨摄违道文焰现存猇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