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巧垂 ”。相传 尧 时巧匠名 倕 ,故称 巧倕 。《墨子·非儒下》:“ 奚仲 作车, 巧垂 作舟。”《楚辞·九章·怀沙》:“ 巧倕 不斲兮,孰察其拨正。”《山海经·海内经》:“又有 不距之山 , 巧倕 葬其西。” 郭璞 注:“ 倕 , 尧 巧工也。音瑞。”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弃 彭咸 之娱乐兮,灭 巧倕 之绳墨。”参见“ 工倕 ”。
“巧倕”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著名工匠,其含义及背景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倕”一作“垂”,是尧舜时期的传奇巧匠,故称“巧倕”。“巧”指技艺精湛,“倕”为其名,合称表示技艺超凡的工匠代表。
文献记载
技能与贡献
传说中,他发明了钟、鼓、磬等乐器(《吕氏春秋》),以及规矩、准绳、舟船等工具,被视为手工业与工艺技术的始祖。
身份争议与演变
古籍中对其身份记载不一:有说他是帝喾之臣,也有说他是舜之子“商均”(即义均),因神话流传产生歧义。《世本》更直接记载“倕作钟”“垂作规矩”,反映其形象在历史演变中的多元化。
总结
“巧倕”是上古能工巧匠的象征,其形象融合了神话传说与古代技术崇拜,在不同文献中承载着对技艺智慧的赞美。需注意,相关记载因年代久远可能存在矛盾或附会,需结合考古与文献互证进一步研究。
巧倕,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形容才艺出众、技艺高超。
巧倕的部首是人字旁,常用的拆分为人(亻)字旁、忄心旁、攵攴旁、戉欠旁,总共使用了4个笔画。
巧倕是一个古代汉字,源于中国古代对才艺和技能的崇拜。在繁体中,巧倕的写法为「巧儔」。
在古代汉字中,巧倕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字的结构和部分部首的写法上。古时候的巧倕写法为「巧仇」。
1. 他的巧倕让人佩服不已。
2. 她的巧倕在舞台上璀璨夺目。
3. 这位厨师的巧倕能让一道普通的菜肴变得充满想象力。
巧倕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语:
1. 巧倕绝艳
2. 巧倕技巧
3. 巧倕娴熟
与巧倕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才艺出众
2. 技艺高超
3. 才华横溢
与巧倕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平庸
2. 无能
3. 笨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