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扑责的意思、扑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扑责的解释

[beat] 责打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详细解释

杖击责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梅 归,女詰所往,遂跪而自投。女怒其淫奔,将施扑责。 梅 泣白无他,因以实告。”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况携来半载,授衣分食,从未加以扑责,邻里咸知。”


拷打责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汝愿受扑责,便可姑留。” 清 梅曾亮 《臣事论》:“彼士也,有考试塲屋之苦,有文字声病之学,违其程度,则又有褫夺扑责之刑以随其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扑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动词,由“扑”和“责”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为“以体罚方式进行惩戒”,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本义解析

“扑”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挨也”,指击打类肢体动作,《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其作刑具使用时特指“戒尺、教鞭等体罚工具”。“责”则包含责备与处罚双重含义,《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该字在古汉语中常与具体惩戒手段结合使用。二字组合后,“扑责”完整表达通过体罚实施惩戒的行为过程,常见于古代教育及司法场景。

二、典籍引证

此词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郑玄注疏时引申为“扑作教刑”的惩戒方式。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中“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的用例,则生动反映了明清时期基层治理中的体罚制度。

三、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退出日常使用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标注为“书面文言词语”,但在历史文献研究、古典文学解读等领域仍具重要语义价值,常作为研究古代惩戒制度的关键词出现于学术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

“扑责”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1.拼音与结构

2.基本释义

指通过责打、拷打的方式进行惩罚,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对犯错者的体罚行为。

3.出处与文学引用

4.用法示例

5.补充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聊斋志异》或《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崖畚土襞幅诐说不君不辱使命曹仓柴胡大氐打勾牴觕多管闲事風絮丰钟戆头甘乐含收衡笄呵腰惛迷讲席搅棒甲日就路晜弟枯树逢春泪天泪地灵阳琳珉厉疫名角牛轭潘天寿千叠千牛刀秋箭攘袂引领人面兽心戎马倥偬肉跳神惊软脚筵上边市册史无前例兽材纾放水窖水志素鱼窣云脡脡然外办外倾吴光剑诬控恶杀夏康戏笔蟹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