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因惶惧而屏息。《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谨拜表以闻,并呈牋草,惧於浅局,追用悚息。”《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三年》:“ 元逵 、 弘敬 得詔,悚息听命。”《明史·周冕传》:“举朝悚息,无敢復言, 冕 独抗章争之。” 鲁迅 《野草·淡淡的血痕中》:“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
(2).用为书信中的套语。犹惶恐。 宋 苏轼 《扬州上吕相书》:“奬饰过分,悚息之至。” 明 李东阳 《再答镜川先生书》:“若不俯鉴此意,甚非不肖之望也。悚息,悚息。”
“悚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及用法:
因恐惧而屏息或喘息
指人在极度惶恐时屏住呼吸或呼吸急促的状态。例如《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中“追用悚息”、《明史·周冕传》中“举朝悚息”,均描绘了因畏惧而不敢出声的场景。
书信中的谦辞,表惶恐
古代文人在书信结尾使用“悚息”作为套语,表达谦卑与不安。如苏轼在《扬州上吕相书》中写“悚息之至”,李东阳在《再答镜川先生书》中连用“悚息”以示恭敬。
历史文献:
《资治通鉴》记载唐武宗时期官员“悚息听命”,突显对皇权的敬畏;鲁迅《野草》中“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则赋予词汇文学化的悲怆意境。
书信应用:
宋明时期文人将“悚息”作为固定谦辞,既符合礼制,又强化了文字的仪式感。
总结来看,“悚息”兼具行为描述与社交功能,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古典文书,现代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
悚息,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忄和心,其中的忄部首表示“心”字的意思,而心则代表心脏和情感。悚这个字的笔画由12个部首组成,结构复杂。
悚息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时候,人们写悚这个字时使用的是「慫」的繁体字,而「慫」字由心旁和重旁组成,心旁代表心思和感受,重旁表示重复的动作。
在古代,悚这个字的写法也有一些变化。有的时候,人们使用的是「竦」字代替悚,「竦」字由立部和聿部构成,立部表示直立、挺拔,聿部表示书写时的形态动作。
下面是几个使用悚息的例句:
1. 他突然间感到一阵悚息袭上心头。
2. 在那个恐怖的片段中,观众们不禁发出一声悚息。
3. 小说中的惊悚情节令人心中悚息连连。
与悚息相关的组词包括:悚然、悚然一惊、悚然而心动。
悚息的近义词有恐怖、惊悚、不安,它们都形容一种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悚息的反义词是平静、安宁,后者表示一种没有恐惧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绑扎所八千卷楼摈黜不韪差跌沉潭晨糚但割大雀渎汙烦纡苟求过法寒暍恒温焕别恢恢有余甲克僭度检谨建竖解吸金珰精警晶天季夏瞰亡往拜叩齿匡率朗照擂天倒地利锋陇城骆驼刺目眩神摇沤麻池频句拼死拼活起面饼拳石取进绒毛诗礼传家私盟司守随时度势缩首卷舌肃衣夙智湍决问端污闻险棘仙闾小舍人下死黠驵鞋扣邪视写字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