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悚息的意思、悚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悚息的解释

(1).谓因惶惧而屏息。《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谨拜表以闻,并呈牋草,惧於浅局,追用悚息。”《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三年》:“ 元逵 、 弘敬 得詔,悚息听命。”《明史·周冕传》:“举朝悚息,无敢復言, 冕 独抗章争之。” 鲁迅 《野草·淡淡的血痕中》:“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

(2).用为书信中的套语。犹惶恐。 宋 苏轼 《扬州上吕相书》:“奬饰过分,悚息之至。” 明 李东阳 《再答镜川先生书》:“若不俯鉴此意,甚非不肖之望也。悚息,悚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悚息"是汉语中表示极度惶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构词解析 "悚"本义为恐惧,《说文解字》释作"懼也",段玉裁注"今字作悚";"息"指呼吸屏止,《广雅》训"安也"。"悚息"组合后特指因敬畏或惊恐导致呼吸停滞的心理状态,常见于古代奏疏与书信语境,表达对尊长或突发事件的惶恐态度。

二、权威典籍印证 1.《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惶恐喘息,形容恐惧的样子"(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2. 唐代李德裕《会昌一品集》中"悚息拜章"的用例,佐证其作为臣子奏疏套语的礼仪功能(来源:中华书局古籍库); 3.《资治通鉴》注引胡三省曰"悚息者,屏气而听",揭示其兼具心理震慑与行为约束的双重内涵(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创作,如钱钟书《围城》中"众人悚息不敢言"的描写,延续了传统语境下对群体性恐慌的刻画功能(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注释本)。

网络扩展解释

“悚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含义

  1. 因恐惧而屏息或喘息
    指人在极度惶恐时屏住呼吸或呼吸急促的状态。例如《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中“追用悚息”、《明史·周冕传》中“举朝悚息”,均描绘了因畏惧而不敢出声的场景。

  2. 书信中的谦辞,表惶恐
    古代文人在书信结尾使用“悚息”作为套语,表达谦卑与不安。如苏轼在《扬州上吕相书》中写“悚息之至”,李东阳在《再答镜川先生书》中连用“悚息”以示恭敬。


二、例证与用法


三、词源与结构

总结来看,“悚息”兼具行为描述与社交功能,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古典文书,现代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按例摆手抱卵飙烨冰鉴鼻褰不是处陈粮充分丑事蠢猪大韶灯塔叠梁缔结法盲蝮蛇高户勾面荷惧洪颐欢爱欢感灰蝶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减亏焦愁基本原则金盖浄福稷牛鵙鵙垦种夸容烺烺凌烁林邑鲁圣聘物牵萦纃缞囷窌日累月积柔承若酒撒尼族三吴实字寿酒手纸双打双脸孙词太平道托信物理学家嫌怕西藩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