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扑箠的意思、扑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扑箠的解释

鞭笞。《东观汉记·左雄传》:“諫帝曰:‘九卿位亚三公,行则鸣玉。 孝明 永平 始加扑罪,非古制也。’帝从之。卿于是始免扑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扑箠(pū chu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古籍用例及权威辞书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单字本义
    • 扑:《说文解字》释为“小击也”,本指轻击动作,后引申为责罚工具(如戒尺)或击打行为。
    • 箠:《说文·竹部》载“击马策也”,原指竹制马鞭,后泛指刑杖类器具。

      两字结合形成“扑箠”,特指古代用于惩戒的刑具或体罚行为。


二、古籍经典用例

  1. 刑具职能

    在《汉书·刑法志》中,“扑箠”明确指代司法刑杖:“笞者,扑箠之刑也”,表明其作为法定刑具的权威性。

  2. 教育惩戒

    《尚书·舜典》载“扑作教刑”,郑玄注“扑槚楚也”,印证“扑箠”在先秦教育中作为教鞭的功用,体现“以惩为教”的传统理念。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扑箠”为“责打鞭笞的刑具”,强调其工具属性及刑罚场景。

  2. 《辞源》(修订本)

    释作“杖击,鞭打”,侧重动作描述,并引《后汉书》例证其司法应用。


四、文化意涵延伸

“扑箠”不仅为实体器具,更承载古代“刑教合一”的制度思想: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班固《汉书·刑法志》
  3. 孔颖达《尚书正义》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5.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扑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扑箠(拼音:pū chuí,注音:ㄆㄨ ㄔㄨㄟˊ)指“鞭笞”,即用鞭子或棍棒进行责打,多用于古代刑罚或惩戒。这一用法可见于《东观汉记·左雄传》中的记载:汉代曾对九卿级别的官员施以扑箠之刑,后来汉明帝采纳谏言,废除了这一制度。

延伸说明:

  1. 字形与读音
    “箠”同“棰”(chuí),本义为鞭子或短棍,引申为鞭打动作。因此,“扑箠”可理解为“用鞭棍击打”,属于古代常见的体罚手段。

  2. 历史背景
    据文献记载,汉代官员曾因触犯法规而受扑箠之刑,但因其地位显赫(如九卿),后废除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等级与刑罚制度的关系。

  3. 类似词汇

    • 扑抶(pū chì):指杖击或鞭打,与“扑箠”含义相近,但“抶”更强调击打动作(如手或杖),而“箠”特指鞭具。

使用提示: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东观汉记》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搬唱报佛碑诔奔飙不避财富瞠然晨禽槌琢春务淡味大煞风景瞪眄雕辒惵息断金侣鹅酒绯衫岪蔚广源公冠年瓜菹归厚衮章滑緍换洗华屋丘墟胡子憍恣激飏军号开明兽刻晷溃亡乐意良食灵谷流云小诗茅盾毛细管名察谬登脑袋瓜挠弱能地鹏鳌婆欢喜抢险队窃夺七件儿寝馈侵恣三鹿为奔山叫子事节树檖贴纳痌心疾首未一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