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扑箠的意思、扑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扑箠的解释

鞭笞。《东观汉记·左雄传》:“諫帝曰:‘九卿位亚三公,行则鸣玉。 孝明 永平 始加扑罪,非古制也。’帝从之。卿于是始免扑箠。”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扑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扑箠(拼音:pū chuí,注音:ㄆㄨ ㄔㄨㄟˊ)指“鞭笞”,即用鞭子或棍棒进行责打,多用于古代刑罚或惩戒。这一用法可见于《东观汉记·左雄传》中的记载:汉代曾对九卿级别的官员施以扑箠之刑,后来汉明帝采纳谏言,废除了这一制度。

延伸说明:

  1. 字形与读音
    “箠”同“棰”(chuí),本义为鞭子或短棍,引申为鞭打动作。因此,“扑箠”可理解为“用鞭棍击打”,属于古代常见的体罚手段。

  2. 历史背景
    据文献记载,汉代官员曾因触犯法规而受扑箠之刑,但因其地位显赫(如九卿),后废除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等级与刑罚制度的关系。

  3. 类似词汇

    • 扑抶(pū chì):指杖击或鞭打,与“扑箠”含义相近,但“抶”更强调击打动作(如手或杖),而“箠”特指鞭具。

使用提示: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东观汉记》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扑箠

扑箠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手和⺮,总共有9画。

该字来源于古代的乐器名,即古代的一种用羽毛制成的音乐器,类似于现代的箫。因此,扑箠也可指古代的一种乐器。

在繁体字中,扑箠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扑箠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拆分部首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扑箠的写法为扌与爪的复合字形,其中扌表示手,爪表示器物。

以下是一些关于扑箠的例句:

一些组词中使用了扑箠:

与扑箠相关的近义词包括竽、箫、笳等,这些词语也指代了古代的乐器。而扑箠的反义词则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