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疲瘵的意思、疲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疲瘵的解释

(1).患病;疾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今部曲皆年耆,卧在牀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聵者二十三人。”《法苑珠林》卷三七:“比丘曰:‘ 世常 应自洗我足。’ 常 曰:‘年老疲瘵,以奴自代。’” 宋 欧阳修 《论按察官吏状》之二:“兵兴累年,天下困弊,飢荒疲瘵。”

(2).凋敝。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宜其别制考课,重议赏罚,激朝端之俊杰,救天下之疲瘵。”《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六年》:“严边备以杜强邻之窥覦,走軺传以察远方之疲瘵。”

(3).困乏疲弱之人。 唐 白居易 《授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信及夷貊,恩加疲瘵。” 唐 薛能 《春日重游平湖》诗:“官职已辜疲瘵望,诗名空被后生传。” 宋 陈师道 《回棣州守》:“伏惟某官清白承家,文明烛物,出入省寺,已宣布於风声;选用循良,足慰安於疲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疲瘵(pí zhài)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词义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单字释义
    • 疲:本义指身体劳累、精力耗尽。《说文解字》释为“劳也”,引申为衰弱、困顿。
    • 瘵:原指疾病,《尔雅·释诂》注“病也”,特指痨病或重疾,后泛指病弱状态。

      二字复合后,“疲瘵”强化了身心交瘁的语义,既含肉体病痛,亦指精神萎靡。

二、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收录:

疲瘵:

  1. 疾病缠身,衰弱不堪。

    例:唐·杜甫《壮游》诗:“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

  2. 民生困苦,社会衰败。

    例:《旧唐书·德宗纪》:“疲瘵之馀,寇戎未息。”

此词多用于描述个体病弱或社会凋敝的双重语境,属书面雅言。

三、典籍用例佐证

  1. 个体病弱

    宋·洪迈《夷坚志》载:“岁饥民贫,疲瘵者众。”指饥荒中民众多病弱不堪。

  2. 社会衰微

    《全唐文·卷四十六》言:“疲瘵未苏,征戍犹勤”,形容战乱后民生疲弊、国力衰微之状。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47页)

    在线查阅链接(汉语大词典官网)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3.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版)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书证源自《全唐文》《夷坚志》等典籍,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疲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pí zhài,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患病;疾病
    指身体或精神上的病痛状态。例如《三国志》中描述“疲瘵风靡,疣盲聋聵者二十三人”,即指患病虚弱之人()。

  2. 凋敝;衰败
    多用于形容社会、经济等处于困顿衰落的境况。如宋代范仲淹曾提到“救天下之疲瘵”,强调治理凋敝的社会现状()。

  3. 困乏疲弱之人
    特指因疾病或贫困而虚弱困顿的群体。唐代白居易诗句“恩加疲瘵”即表达对这类人的关怀()。


二、引证与用法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疲瘵”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疲惫”“衰败”“困顿”等替代词。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证及权威词典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鳝布母繜参宿常候朝服闯事蹴蹀大使斗形纹肚肠放迹分地愤懑干干脆脆鲠泗关雎瓜时固定工河渠混阖健儿噭謈脚户急弯絶对课余橑子连串聊赖楼板乱阶鸾绫路基戮辱駡诃泥垣宫盆浴泼水节窍领清禁钟屈强去取散阳纱窗恨山栀少量胜期收泉庶鸟殊指素性溏泺韬戈卷甲滕室通晨通古斯文深之柱无德而称五时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