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患病;疾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今部曲皆年耆,卧在牀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聵者二十三人。”《法苑珠林》卷三七:“比丘曰:‘ 世常 应自洗我足。’ 常 曰:‘年老疲瘵,以奴自代。’” 宋 欧阳修 《论按察官吏状》之二:“兵兴累年,天下困弊,飢荒疲瘵。”
(2).凋敝。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宜其别制考课,重议赏罚,激朝端之俊杰,救天下之疲瘵。”《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六年》:“严边备以杜强邻之窥覦,走軺传以察远方之疲瘵。”
(3).困乏疲弱之人。 唐 白居易 《授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信及夷貊,恩加疲瘵。” 唐 薛能 《春日重游平湖》诗:“官职已辜疲瘵望,诗名空被后生传。” 宋 陈师道 《回棣州守》:“伏惟某官清白承家,文明烛物,出入省寺,已宣布於风声;选用循良,足慰安於疲瘵。”
“疲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pí zhài,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患病;疾病
指身体或精神上的病痛状态。例如《三国志》中描述“疲瘵风靡,疣盲聋聵者二十三人”,即指患病虚弱之人()。
凋敝;衰败
多用于形容社会、经济等处于困顿衰落的境况。如宋代范仲淹曾提到“救天下之疲瘵”,强调治理凋敝的社会现状()。
困乏疲弱之人
特指因疾病或贫困而虚弱困顿的群体。唐代白居易诗句“恩加疲瘵”即表达对这类人的关怀()。
古籍用例
文学表达
该词在诗词中常与民生疾苦、社会现实相关联,如唐代薛能诗中“疲瘵望”暗含对官职辜负百姓期望的批判()。
现代汉语中,“疲瘵”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疲惫”“衰败”“困顿”等替代词。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证及权威词典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疲瘵是一个汉字词语,读作pí zhài。疲瘵的意思是身体疲倦、病痛。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疒和斿,总共有11个笔画。
疲瘵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在繁体字中,疲字的上半部分写作“皮”,而下半部分写作“畀”。而“畀”表示病痛的康熙字典中有相同的释义,这说明“皮畀”也可以表示病痛。而“瘵”的上半部分则是“疒”,表示病痛的部首。
在古时候,疲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在金文和战国文字中,疲字的上半部分是“皮”,下半部分则是“永”。而“永”是一个形状复杂的部分,随着字形化简,变成了现代疲字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使用疲瘵这个词的例句:
1. 他连续几天的工作导致身体非常疲瘵。
2. 她因为熬夜复习考试而感到疲瘵不堪。
除了疲瘵,还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如疲态、疲劳、疲惫等。这些词语都有着与疲瘵类似的意思,可以用来形容身体疲倦或疲惫。
与疲瘵意思相反的词语是精神焕发、充满活力等。这些词语表示身体和精神充满活力,与疲瘵相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