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取井水。 清 顾炎武 《邹平张公子得桔槔》诗:“凿木前人制,收泉《易》卦称。”参阅《易·井》。
“收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收泉(拼音:shōu quán)指汲取井水,主要用于描述从井中取水的动作。该词源自《周易·井卦》,其中提到“井收勿幕”,意为汲取井水后需盖好井口,体现古人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诗词引用
清代顾炎武在《邹平张公子得桔槔》中写道:“凿木前人制,收泉《易》卦称”,将汲水工具桔槔与《周易》的典故结合,展现农耕智慧。
其他诗句如“厓雨未收泉散漫”(明代·守仁)、“瘴海不收泉下骨”(元代·王翰),均以“收泉”暗喻自然或人文意象。
文化内涵
该词常与自然景观(如岩泉、密树)结合,营造幽深意境,反映古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描绘。
现代汉语中,“收泉”已非常用词汇,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文学赏析中。其近义词、反义词均无明确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周易》中的哲学背景,可参考、3、5的《易·井》解析;若需更多古诗例证,可查阅列举的宋、元、明、清诗句。
《收泉》是一个成语,意为控制或闭塞水泉,使其水量减少或停止。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采取措施限制某种资源或力量的流动。
《收泉》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它的首字部首是“手”,第二个字的部首则是“水”。首字的笔画数为4,第二个字的笔画数为8。
《收泉》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大禹谟》一书中。在古代,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的贡献是治理洪水和管理水资源。在此书中,有一段话描述了大禹如何治理洪水和控制水资源,其中提到了“遏止泉源,收泉于囊”的语句,即意味着限制水源并将水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洪水的泛滥。
《收泉》的繁体字为「收泉」。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较为繁琐,现代简化字尚未出现。按照古文的写法,「收泉」可以写作「收泉」、「壽川」或「壽川」等形式。
1.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收泉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规模。
2. 这个公司在经济危机中采取了紧缩政策,收泉避免了财务危机的发生。
收兵、收缩、收购、收藏、收益
截流、截水、遏制、限制
放泉、放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