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春分的意思、春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春分的解释

[the Spring Equinox]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20或21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

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宋 苏轼 《癸丑春分后雪》诗:“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杏不胜威。”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二节为一时,阳气上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天地之中、春分之节也。” 邢树本 《二十四节与农事·春分》:“春分时节, 河北 大地春色更浓,温度升高,雨量增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指太阳到达黄经0°的节点,通常为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春季的中分点,昼夜平分”[1]。从天文历法角度,春分时地球公转至赤道平面,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时长几乎相等[2]。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传统历法对自然规律的精准观测,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3]

在传统习俗中,春分被视为农耕的重要节点,民间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强调此时需抓紧春耕春种[4]。此外,部分地区保留立蛋、祭日、吃春菜等习俗,如《荆楚岁时记》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5]现代气象学亦指出,春分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正式进入春季,但需警惕“倒春寒”现象对农作物的影响[6]。


参考来源: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二十四节气天文历算原理》

[3]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4] 中国农业农村部《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指南》

[5] 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6] 中国气象局《春分节气气候特征研究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的中分点,具有丰富的天文、气候和文化内涵。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时间

    • 春分在每年公历3月19日至22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直射地球赤道。古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因昼夜均分且平分春季而得名。
  2. 天文意义

    • 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各约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标志着北半球春季正式到来。
  3. 气候特征

    • 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及北部部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进入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此时雷电活动开始频繁,民间有“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的物候描述。
  4. 文化与习俗

    • 传统习俗:包括竖蛋、吃春菜、祭日、放风筝等。
    • 国际意义:春分是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新年,已有3000多年历史。
    • 农事活动:江南地区进入早稻播种期,北方则开展春管和防倒春寒工作。

若需更完整的节气文化或气候数据,可参考来源网页的详细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鳌背百离宝辇八月的乡村閍主本妻並日唱檄尘事痴叔触讳春妆觕豪存拯旦倈得不偿丧对茬坟封改历宫扇行阵汉武泉浃辰拣口儿教学大纲积草池季刊鸠哺讥玩可擦擦宽厚拉巴掠地路半络络履道里懵冒面商名片摸鱼儿撚抹爬蜒缾储箝勒且当轻飈清冲卭卭乞乞缩缩气吞山河曲径三睘删存擅专摄试十捉九着托死玩完雾霾无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