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春陵的意思、春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春陵的解释

春申君 和 信陵君 的并称。 汉 班固 《西都赋》:“节慕 原 尝 ,名亚 春 陵 。” 唐 李白 《扶风豪士歌》:“ 原 尝 春 陵 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案《吕氏》之修撰也,广招俊客,比跡 春 陵 ,共集异闻,拟书 荀 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春陵是中国古代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名词,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一、基本释义

“春陵”原指汉代诸侯封地名。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春陵最初为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年)所置侯国,汉景帝之孙刘买受封为春陵侯,封地位于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北。东汉时期,春陵侯家族迁徙至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市南),形成“南阳春陵”这一新的地理坐标。

二、历史沿革

作为行政区划,春陵在不同朝代有沿革变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录,西魏时期曾改南阳县为春陵县,辖境包含今湖北随州、枣阳部分地区,至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则标注“春陵故城”位于枣阳县东南,与汉水流域的军事要塞相关联。

三、文学意象

在诗词创作中,“春陵”常被用作历史典故。杜甫《春陵行》以“春陵”代指战乱后的凋敝景象,宋代《乐府诗集》收录此诗时特别标注:“春陵,汉侯国名,借喻民生疾苦”。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也提及该地名在怀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春陵”作为文化遗产符号,常见于湖北枣阳、湖南宁远的地方志及旅游文献,如《枣阳市志》将古春陵城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语言学领域,《古汉语通假字字典》指出“春”与“舂”存在通假现象,故“春陵”或与当地水利设施“舂溪”有关。

网络扩展解释

“春陵”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春申君与信陵君的并称,指代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政治人物。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释

  1. 基本含义
    “春陵”是春申君(黄歇)与信陵君(魏无忌)的合称。两者均为战国四公子(另两位为平原君、孟尝君),以养士、谋略闻名。

  2. 词源背景

    • 春申君:楚国重臣,曾辅佐楚考烈王,封于吴地(今江苏苏州)。
    • 信陵君:魏国公子,以“窃符救赵”事迹著称,礼贤下士。

二、文学引用与用法

  1. 古籍例证

    • 班固《西都赋》:“节慕原尝,名亚春陵”(“原尝”指平原君、孟尝君)。
    • 李白《扶风豪士歌》:“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以上诗句均将“春陵”与其他公子并列,凸显其历史地位。
  2. 文化象征
    该词常用于形容招贤纳士、豪杰辈出的时代或群体,如唐代刘知几《史通》中比喻吕不韦门客众多时提到“比迹春陵”。


三、易混淆概念

需注意与“舂陵”(chōng líng)区分:后者为汉代地名(今湖北枣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籍,与“春陵”无直接关联。


四、现代应用

当代语境中,“春陵”多出现于历史研究或文学赏析,例如描述战国门客文化或引用古诗文时。查字典类工具(如沪江词典)收录该词时亦侧重其历史专指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战国四公子的事迹或相关典故,可参考《史记·春申君列传》《史记·魏公子列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匝案奏磅硠襃嘉八字眉礤牀儿琤琮车牙出头露面村骂导非道妆定算钝语独一二马讹俗凡愦飞梦附炎趋热该深干瘪感戴二天乖实觳薄缄题借言解羽急放麂目篱揫敛镌汰愧恻燎灶烈风乱主率健庙廊螟蛾墨菊痞胀亲供棋仙企仰啓祖跧坐仁庙日莫途远三荆三无坐处顺接叔丈母翫岁愒月微身僞心卧底鲜阳小酌谢雪系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