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凭准的意思、凭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凭准的解释

[standard] 凭据、标准

详细解释

见“ 凭準 ”。


亦作“ 凭准 ”。1.依据;根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若于后当復兴功者,宜就西磧,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磧沦败,故跡可凭準之于文。”

(2).作为根据的事物。《旧唐书·王方庆传》:“ 晋 尚书僕射 山涛 启事,称皇太子而不言名。 涛 中朝名士,必详典故,其不称名,应有凭准。”

(3).准信,确信。 宋 高观国 《烛影摇红》词:“试将心事卜归期,终是无凭準。”《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此老奴颠颠倒倒,是箇愚懵之人,其梦何足凭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凭准"是现代汉语中兼具动词与名词特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双重解释。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作为动词使用时,"凭准"指依据明确的标准或可靠的证据进行判断,例如"案件审理须凭准法律条文"。名词用法则强调作为判断依据的凭证,《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可资验证的正式文书",如"双方签署的合同是交易凭准"。

该词源流可追溯至宋代文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其早期形态为"憑準",原指官府文牍的核准标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强调"凭"字从任从几的会意构造,引申出依托、依据的深层语义。现代法律文书领域仍保留其作为认证依据的专业用法,如《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中"书面协议构成法律凭准"的典型表述。

在具体运用层面需注意三点原则:其一,动词形态多接具体依据对象,如"凭准检测报告";其二,名词用法常与具有法定效力的文件搭配,如"房产凭准";其三,日常语境中宜优先使用"凭证""依据"等替代词以避免歧义。该词在司法文书、行政审批等正式文书中仍保持特定使用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来源信息,以下是“凭准”一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凭准(拼音:píng zhǔn)指依据、标准或可信赖的凭证。该词在古汉语和现代用法中均有体现,核心含义为基于客观准则的判断或证明依据。


二、详细解释

  1. 作为名词

    • 凭据/标准:指具体的凭证或判断依据。例如考生需“凭准考证”享受优惠(例),或北魏文献中“故迹可凭准”强调历史依据。
    • 准信/确信:宋代诗词如“终是无凭准”(高观国《烛影摇红》)表达对确定性的缺失。
  2. 作为动词

    • 依据准则判断:强调以客观标准而非主观感受决策,常见于法律、行政等领域。例如“凭经验判断”。

三、应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引用或古代用例,可参考、6的文学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挨坊靠院阿邑半球诐谒博买漕舟成对绰开出探雕年断缣零璧放眼格局箇样诡求鬼头滑脑谷口躬耕胡麻蛟宫解韍嗟唶解钱嗟赏颉篆急救站祭诗鹫岩鸡心开交开浚睏觉乐兵履尾没槽道糜散眤眤欧洲美元刨治破用谦贱乾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岂必热灼神车石龛受穷蜀椒淑景肆逆死账腾羞图画纸晩伴儿微独畏瑟五恶趣限田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