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山楂 ”。
“山樝”一词中的“樝”是“楂”的异体字,因此“山樝”即现代常用的“山楂”,指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及其果实。以下是详细解释:
植物学定义
山楂(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是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6米,叶片呈羽状分裂,边缘有锯齿。果实为红色或黄色核果,直径约1-2厘米,表面有浅色斑点。
别名与地域称呼
不同地区对山楂的称呼多样,如“山里红”“红果”“酸楂”等。古文献中偶见“樝”字代指山楂,但现代已统一规范为“楂”。
用途与价值
文化意象
山楂常象征乡土情怀,如作家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山楂树是北方山林的重要意象。冰糖葫芦则是中国传统街头小吃代表。
若您遇到“山樝”一词的具体文献用例,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或确认是否为方言或特定历史时期的写法。
《山樝》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一种生长在山地的植物,也称为山树。
《山樝》的拆分部首是山(shān)和木(mù)。它共有13个笔画。
《山樝》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经典《诗经》中的《邶风·山樝其柳》一诗,其中描绘了山樝树的景象,并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山樝》的繁体字为「山楂」。
古时候,《山樝》的汉字写法与今天相比略有不同,写作「山査」。
1. 这片山樝林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
2. 他种了一些山樝树,希望以后能够收获甜美的果实。
山樝林、山樝树、山樝果、山樝叶等。
山树、山木、山果等。
平原、水生植物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