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语本《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所谓本乱而求末之治,无是理也。故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
“守约施博”是一个出自《孟子》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所持守的内容简练,但施行时却能产生广泛影响。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意为“言语浅近但含义深远的是善言,操持简约而影响广泛的是善道”。明代李贽在《答耿司寇书》中也引用此语,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字面含义
深层内涵
强调方法论上的效率与广度结合,如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即从个人修养(约)扩展至社会影响(博)。
部分释义(如)将“守约”解释为“遵守约定”,实为误解。此处“约”意为简约,而非契约。需结合经典原文理解本义。
提示:如需具体用例或延伸讨论,可参考《孟子》原文及李贽相关著作(来源标注)。
《守约施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秉持诺言,忠诚诚实,并且待人宽厚仁慈。
《守约施博》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宀(宝盖头部)和言(讠,讲话的意思)。字形结构上可以拆分为 8 个笔画。
《守约施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孙子兵法・温故篇》中。主要表达的是在军事行动中,将领和士兵应该遵循约定的原则,并且善待俘虏和平民。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秉持诺言,待人宽厚的意义。
《守约施博》的繁体字为「守約施博」。
在古代中国,「守约施博」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并不容易确定,因为汉字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革。
他一直守约施博,从未辜负过我们的信任。
守信执诺、忠厚诚实、克勤克俭。
背信弃义、欺诈不信、不守承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