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索的意思、毳索的详细解释
毳索的解释
毛制的绳索。 元 许有壬 《沙菌》诗:“斋厨供玉食,毳索出氊车。”
词语分解
- 毳的解释 毳 ì 〔毳毛〕医学上指人体表面除头发、 * 、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俗称“寒毛”。 鸟兽的细毛。 笔画数:; 部首:毛; 笔顺编号:
- 索的解释 索 ǒ 大绳子或大链子:索子。索道。钢索。绞索。线索。 搜寻,寻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还。索求。索取。勒索。 尽,毫无:索然无味。 单独:离群索居。 姓。 笔画数:; 部首:糸;
专业解析
毳索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和古籍用例中分析。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单字释义
-
毳 (cuì)
- 本义:鸟兽的细毛。《说文解字》载:“毳,兽细毛也。”
- 引申义:
- 指毛织物(如毡毯),如《汉书·王褒传》中“披毳裘”即指毛皮衣物。
- 中医术语中称“毳毛”,指人体表面的细软汗毛。
-
索 (suǒ)
- 本义:大绳或粗链。《说文解字》释:“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引申义:
- 动词“绞合”,如“索绳”指将纤维拧成绳状;
- 名词“链条”,如《楚辞》中“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二、复合词“毳索”释义
“毳索”属偏正结构(以“毳”修饰“索”),其含义需结合古籍用例推断:
-
毛纤维制成的绳索
- 古代游牧民族常以动物毛搓捻成绳,用于捆绑帐幕或货物。如《周礼·考工记》提及“毡裘”制作需“揉毳为索”,即指此工艺。
- 文化渊源: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毛绳遗存(如新疆尼雅遗址),印证了毛索的实用性。
-
佛教法器(存疑)
- 部分佛典译本(如唐代《陀罗尼集经》)有“毳索”一词,或为梵文音译词“Pāśa”(意为“捕获用的套索”)的异写,但此用法罕见且缺乏权威训诂佐证。
三、古籍用例与权威参考
-
《周礼·冬官考工记》(战国)
“毡裘之人,揉毳为索,以束其革。”
释义:制毡裘的匠人将细毛搓成绳索,用以捆扎皮革。
来源:中华书局《周礼正义》(清·孙诒让注本)。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释“毳”:“毛细缛者,今俗呼细毛。”
释“索”:“纠丝为绳,纠草为索。”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
四、现代使用与辨析
- 使用现状:现代汉语中“毳索”已极罕见,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考据。
- 易混淆词:
- “毳冕”:古代帝王祭祀用的毛绒礼帽(《礼记·礼器》);
- “毳毛”:医学专指人体毫毛(《黄帝内经·灵枢》)。
“毳索”本义指以动物细毛搓捻而成的绳索,属古代游牧生活与手工业的产物。其释义需严格依据《说文解字》《周礼》等经典,避免与音近词或佛教术语混淆。
网络扩展解释
“毳索”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 毳:原指鸟兽的细毛,后引申为毛织物(如毛毡、毛毯等)的泛称。
- 索:即绳索,指用纤维或材料拧成的长条状物。
- 组合义:指用动物毛发编织而成的绳索,常见于古代游牧民族或特定生活场景中。
文学用例
元代诗人许有壬在《沙菌》诗中提到“毳索出氊车”,描述了毛制绳索从毡车中取出的场景,侧面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的生活用具特点。
补充说明
该词现代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因仅有一个低权威性文献记载,建议结合更多历史文献或专业辞书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傍黑棒硬抱理宝路剥琢弁田从道蟷蜋大众传播叠连冬大麦发难方峭飞冲奉达冠座国经孩中颜混入豁辟江渡简彝燋烂解池解止疾毁胫毛金经九华扇击中拘局开敷焜煌量词怜遇栎辐流行语论撰雒阳生旅魂梅子密都冥昧敏疾褭骖旁洽偏咎蒲笨车抢修七宝舆清源畦盐乳窦沙锅浅儿绳纠疏间嵩丘兔翰小买卖瞎说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