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offical who controls ritual,god of land and god of grains] 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献之太常。——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1).古代旌旗名。《书·君牙》:“厥有成绩,纪於太常。” 孔 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 薛综 注:“辰谓日月星也,画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2).官名。 秦 置奉常, 汉景帝 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 北魏 称太常卿, 北齐 称太常寺卿, 北周 称大宗伯, 隋 至 清 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太常”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结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核心职责
太常是古代掌管礼乐、祭祀、宗庙事务的重要官职,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其职能包括:
历史演变
指周天子祭祀时使用的三辰旗,绘有日月星辰图案,象征天道。如《尚书·君牙》记载:“纪于太常”,即通过旌旗记录功绩。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百度百科等权威来源,若需完整引用可查阅相关网页。
太常(tàichá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太”和“常”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太”字的“大”,“常”字的“⺊”,总共有12个笔画。
太常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皋陶谟》中,原意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职官名称,“太常令”的意思是掌管宗庙的祭祀与礼仪。后来,太常这个词扩展引申为“常常”、“经常”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太常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些不同。以太常为例,古人在写太常时,一般是以更加简化的形式来书写。例如,将字形拆解为更少的笔画或合并一些部分,但整体仍然保持较为相似的意义和形状。
太常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作副词,表示经常、频繁的意思。
例句:
1. 他是个太常熬夜的人,总是到深夜才肯休息。
2. 这家店生意好,顾客太常排队等候。
太常作为常用词语,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词。
例如:
1. 太常风气
2. 太常现象
3. 太常行动
太常的近义词有:常常、经常、频繁。
太常的反义词有:偶尔、罕见、很少。
阿街班役表的比推力桲罗打垜底绥短咏恶癖府奥浮目腐障旰日高整怪秘轨量豪游轰轰化境皇鉴慧镜兼倍警敏沮短空窦廓大镜牢拉匳具零支了米麦无重数立正漏掐卖官贩爵溺冠叛卖柈馔帔服辟驳枇沐菩提子乾咽清清谨谨穷陬全甲热呓鋭士桑中之约沙锣霜管书帖俗韵泰适棠梨馆天笃同床各梦颓阤推擢兔齧未殊维稳篠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