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国。谓对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於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宋书·沉攸之传》:“卿忘 廉 、 藺 、 寇 、 贾 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
“济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利国”,指对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济”(本义为渡河、救助)和“国”组合而成,引申为通过实际行动使国家受益。例如三国时期曹植在《求自试表》中提到“功勤济国”,强调以功劳勤勉辅佐国家。
发音与用法
延伸争议
部分资料(如、4)提到“济国”是公元前765年高句丽遗民在山东建立的国家,但此类说法来源权威性极低,且缺乏正史佐证,需谨慎参考。
建议:若需引用“济国”的历史国家含义,建议进一步查阅权威历史典籍或考古研究以核实。
济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拯救国家、救济国民,用于形容某个人或行为对于国家和人民起到了积极的救助、救济和支持作用。
济国这个词的部首是氵(三点水)和冖(宀),其中氵表示水,冖表示覆盖。它的总笔画数为16笔。
济国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中。它源于《庄子·外篇》的“救济社稷,安定百姓”一句,后来成为了济世救民的代名词。在繁体字中,济国的写法为濟國。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济国通常写作“濟國”。其中,“濟”是由“水”和“齊”组成的,表示水流广泛润泽的意思;“國”则由“囗”和“玉”组成,表示围绕国家的王室。两个字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拯救国家的情景。
1. 他一直致力于济国救民的事业,被人民广泛称赞。
2. 这位慈善家在灾难中捐赠了大量物资,积极济国救灾。
1. 济民扶贫
2. 济困扶危
3. 兴邦济世
4. 拯救国家
5. 救济民众
1. 救国澳民
2. 挽国澳民
3. 扶危济困
1. 使国破灭
2. 害国澳民
【别人正在浏览】